開箱
-
問鼎頂級商用鍵鼠、Logitech MX Master 3滑鼠MX Keys鍵盤雙開箱評測
當前電競當道,各式電腦周邊廠商無不像其靠攏的不在少數,已經鮮少還有在針對一般文書、工作用推出鍵鼠相關產品廠商了,羅技算是其中少數之一,而且不只是持續推出一般使用的鍵鼠產品,同時也有針對進階使用者推出的MX系列產品。 MX系列產品由來已久,在此之前旗下也有針對一般使用類型推出的滑鼠,不過後來針對進階的使用者推出的「MX Performance」系列廣受好評,其中,滑鼠的部分從最初代的MX Master系列滑鼠、MX Ergo軌跡球滑鼠、到近年的MX Anywhere 2S和MX Master 2S;而鍵盤雖然截至目前為止都沒有特別冠名MX的系列產品,不過同樣也是有針對進階使用者推出的Logitech Craft,當時該鍵盤主要是針對創作者推出;MX系列的其他周邊產品部分則是還有MX Sound藍牙喇叭。整體來說,MX系列產品外觀上走得是高階、精品等級產品,但在內部功能面提供的實用性也是讓人愛不釋手。 正因如此,當羅技宣布推出最新的MX系列產品時,也就特別讓人格外期待。這次小編一共收到三款產品(嚴格來說兩款啦),分別是MX Master 3滑鼠、MX Keys鍵盤以及MX Palm Rest手托,小編自己本身自從推出以後就使用MX Master 2S滑鼠和Craft鍵盤至今,因此,試用這三款產品時特別有感。其中,MX Master 3滑鼠其實在9月底時就已經開賣,不過,礙於鍵盤部分解禁時間的限制,因此開箱延到現在才發表給玩家。 正如前文所說,這次共收到MX Master 3滑鼠、MX Keys鍵盤以及MX Palm Rest手托三款產品,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您是第一波購買MX Keys鍵盤的玩家,就可以獲得MX Palm Rest手托作為贈品,這部分數量有限喔!言歸正傳,來開箱吧! 滑鼠的正面部分可以看到它依舊採用獨具特色且廣受好評的人體工學設計,在手掌貼合處可以感受到明顯的服貼感,滑鼠整體也是採左高右低的設計,並在拇指墊的部分則是和上一代大小差不多,不過滑鼠本身的材質採用磨砂設計,而且將前一代的菱紋改為類似MX Vertical滑鼠的螺旋線條,小編覺得這樣的設計更有低調的質感氣息。 整體來說小編認為MX Master 3和上一代MX Master 2S帶來的握感是相同的,同樣都非常貼合,握起來手感很舒服,和上一代在外觀上最大的差別在於滑鼠左側的側邊按鍵和滾輪。原先在2S版本的時候,左側兩顆預設上下頁功能的按鍵較小,前方則是媒體滾輪,雖然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可以習慣,但還是會覺得按鍵的布局稍嫌擁擠了些。這次的MX Master 3改變了這個設計,它將滾輪大小加大放在上半部,下半部則是加大、且區隔更明顯的上下頁按鍵,手握上滑鼠以後,拇指可以輕鬆的按壓到這兩個按鍵,讓操作的體驗更加舒適方便些。 另一個進化的功能是在滾輪上,前面有提到它採用了「MagSpeed」技術,採電磁控制搭配不鏽鋼滾輪,也就是利用磁鐵的吸斥力,來控制滾輪的鬆緊,加上不鏽鋼的特性除了增強耐用度以外,也減少摩擦力,官方說法是滾動速度提高了90%。這點小編個人的比較差異感覺下,兩者在玩家大力滾動滾輪的時候都會自動切換到無摩擦力的模式,可以快速且省力的捲動頁面,不過原先2S版本的滾輪靜止時會有明顯的暫停聲,且頁面仍會稍微滑動一些;這點在Master 3上就感受不到,除了滾動聲音更加安靜以外,快速捲動後停止的準確度也很夠。 簡單快速幫大家整理一下兩代之間的比較,就外型上來說兩者沒有太大的差異,僅在滑鼠本身使用的格紋有些不同,新一代是使用螺旋線條,但兩者的手感差不多。在左側側邊按鍵部分,MX Master 3加大了各按鍵的大小,並且將媒體滾輪和按鍵位置分開,按壓更方便。最後,MX Master 3採用MagSpeed滾輪設計,滾輪採不鏽鋼材質,並且利用電磁控制,整體來說滾動速度更快、更精準。 利用Logitech Options軟體,羅技針對MX Master 3提供了多種不同的進階功能,除了各按鍵的重新自定義以外,和前一代的最大差別在左側拇指墊的功能。在MX Master 2S時,拇指墊的功能是作為另一顆按鍵使用,軟體提供多種不同的功能可以讓玩家使用,包含像是開啟特定App、甚至開啟特定路徑的資料夾等等。不過在MX Master 3這一代,羅技更上一層樓,除了仍有原先的按鍵功能以外,玩家也可以利用全新的手勢功能。 手勢功能意指當玩家長按拇指墊按鍵以後,藉由朝四向移動的方式,可以開啟預先設定好的對應功能,這設計將進一步解放MX Master 3能提供的功能,同時也為玩家帶來更便利的功能,等於一個鍵當四個功能用,方便很多。 看完了滑鼠來看看這次羅技新推出的正式掛名「MX Performance」系列的MX Keys無線鍵盤,就外觀上來說,鍵盤本身的設計非常具有質感,色彩選擇是以鐵灰色的低調色系為主,同時因為鍵盤本身是採薄膜式設計,使得整體的體積控制得宜,重量輕巧且方便攜帶,再加上它同樣也使用了可拆卸式的USB-C充電線,使用彈性更高,攜帶也更加便利。 鍵盤尺寸大小部分是採全尺寸設計,在右側有提供獨立的數字鍵區塊,同時在其上方還有獨立的四顆按鍵,從左至右方別是計算機、截圖、滑鼠右鍵功能以及桌面鎖定,每一個功能小編都發現自己非常常使用。再者,數字鍵左邊則是有常見的六顆功能鍵,方向鍵則是正常比例大小,另外,上方則是有標記三顆連接裝置切換按鍵,意味著MX Keys鍵盤最多可與三個裝置連結,可藉由隨附的Unify接收器或藍牙配對並切換。 再往左邊看來到主要按鍵區塊,先看按鍵本身,每顆按鍵的外型都是方形鍵帽,但又有經過人體工學設計,內部有圓形內凹以符合指尖按壓位置,減輕長時間使用時手指的不適感,整體來說敲擊反應還不錯,雖然沒有機械式鍵盤明顯的反饋感,但仍有不錯的手感,如果按壓筆電鍵盤習慣的玩家會很輕易上手。另外,在最上方的F1~F12鍵,預設若玩家開箱後不特別改功能的話,會是鍵帽上所代表的特殊功能鍵,包含螢幕亮度調整、白色LED背光亮度、媒體控制和音量調整等等,如果要使用傳統的F1~F12鍵功能的話,需搭配Fn鍵使用,不過如果玩家覺得這樣使用不習慣的話,也可以在Logitech Options軟體中改回傳統使用模式。另外,說到LED背光,MX Keys採用智慧照明功能,在開啟電源時會利用背光照亮周圍,當玩家的手接近時會照亮按鍵,且背光按鍵的亮度會自動調整,以配合不斷改變的照明環境,背光功能如果是在一般室內有光環境下時不會長時開啟,手剛接近時亮一下以後就會自動熄滅,除非玩家是在陰暗環境使用才會長時照亮。 鍵盤底部的部分,MX Keys本身並未提供底座角度調整,僅有鍵盤上方的橫條自帶的高度差做為傾斜角度,但整體來說敲擊手感還是不錯。不過如果玩家覺得這樣的敲擊手感仍是有些不習慣的話,為了避免長時間使用的潛在疲勞,羅技這次也首度推出MX Palm Rest手托,只要是第一批購買鍵盤的玩家都可以做為贈品獲得(數量有限)。這款手托雖然本身並不是磁吸功能設計,但因為它上面的橡膠墊做得滿舒服的,而且整體來說也非常有質感,所以說還是很划算喔!玩家可以自由根據自己使用的習慣調整手托的位置。 這邊相信眼尖的玩家在第一次看到MX Keys鍵盤時,一定會很快的聯想到先前羅技推出的另一款專為創作者推出的「Craft」鍵盤吧!的確,就外觀上來說兩者的設計非常相像,最大差異僅在左上方因為取消獨立的轉鈕,因此MX Keys的鍵盤上緣相對來說較薄,整體的重量也會比較輕,而兩者的設計語言都是走精緻的低調路線,在按鍵的布局上也如出一轍。 有鑑於Craft鍵盤在初次推出時就在市場上獲得不錯的評價,這次MX Keys鍵盤在多方面也都承襲了它的特色和功能,不過Craft當時並未被歸類在MX Performance系列中,因此,如果說Craft鍵盤是為了針對創作者在設計上的工作所需而推出,那麼MX Keys鍵盤便是羅技推出的第一款專為一般高階、進階使用者推出的全方位鍵盤。 最後來看一下軟體層面,Logitech Options作為羅技針對旗下一般文書或日常使用的鍵鼠產品來說,想必玩家們並不陌生,它除了提供基本的軟體支援服務以外,針對特定鍵盤或滑鼠(如這次的兩款新品)也會提供按鍵自定義的功能,同時也因為這次的兩款MX新品都是無線的產品,因此,在軟體頁面中也會顯示鍵鼠目前的電量狀態。 這邊說到電量,想必玩家們應該很好奇這次MX Master 3和MX Keys在使用了USB-C以後的充電和續航效果吧!小編自從九月中收到這組鍵鼠以後,先幫它們在當天都先充飽電,然後卸下USB-C線開始測試,過程中每天都正常使用,偶爾會拿來打打小遊戲,截至小編本文截至截稿期間查看,鍵盤部分續航力為「良好」狀態(原為「充飽」)、而滑鼠則仍是充飽狀態,以小編這樣每天八小時的使用環境下,九月中至今也已經接近三個禮拜的時間,這樣的電池續航想必是完全足夠應付大家的需求的。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軟體是Logitech Unify,有鑑於新一代的羅技無線鍵鼠產品多數都使用Unify接收器作為裝置和電腦間的橋梁,如果每個裝置都要安裝一個USB接收器在主機板上是非常佔空間的事,因此,藉由Logitech Unify軟體,可以讓單一一顆Unify接收器同時連接最多六台裝置,大幅增加玩家USB使用彈性,如果玩家購買MX Master 3和MX Keys鍵鼠組時,強烈建議進行設定。 羅技MX系列產品自從推出以後就一直是許多上班族或是商用人士的熱愛產品線之一,這次新推出的MX Master 3持續將先前產品的優點延續,並對缺點進行改良,可以說是一款非常完美的滑鼠了;另一方面,全新推出的MX Keys鍵盤承襲了廣受好評的Craft鍵盤特色,取消媒體轉鈕後帶來更優秀的空間使用和攜帶便利性,本身就穩定的敲擊體驗也是一絕。整體來說,若玩家預算足夠的話,購買MX Master 3和MX Keys鍵鼠的話,認真不會後悔。 廠商名稱:Logitech - 羅技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12-300 廠商官網:https://www.logitech.com/zh-tw
-
伺服器1萬元起,比你手機還便宜!OSSLab多款伺服器主機 + 組件強檔上市,IT採購、組裝與升級的第一選擇
在電腦的領域中,若以效能來分級,大致可以區分成:入門級 (單板電腦、精簡型電腦)、一般消費級 (一般入門電腦、多媒體電腦、商用電腦)、中高級 (創作者電腦、電競級電腦),以及專業應用級 (工作站電腦、伺服器電腦)。以專業應用級電腦而言,其擁有最高的效能,且可具備兩顆處理器與豐富的擴充能力。這個等級的電腦,除了有工作場合專用的工作站(Workstation)之外,還有能同時承載各種任務的伺服器(Server)主機,主要放置在資訊室或專屬電腦機房內,透過高速網路對外連接,可提供各式各樣的服務,以滿足各種資訊應用的需求,進而完成公司在數位應用上的各式工作。 對於一般人而言,幾乎都有聽過伺服器,但真正要接觸到伺服器產品的機會則不多,加上伺服器相關產品種類繁多,規格也非常多元,價位更是各種等級的都有。對於想要進入伺服器世界的初學者來說,有一定的門檻。所以想要買到對的、合用的伺服器,不管是為自己或是為公司的需求來買,一般都是建議要先學習好這方面的專業知識,並與這行業的專業人士溝通過之後,再來進場比較好! 此外,由於伺服器市場大多可能是一次採購就是一大批,對於只想單獨買一台伺服器主機,或是機架式(Rack)伺服器主機來說,大廠可能給您的報價不一定便宜,若是在坊間購買,也不一定能買到合用的伺服器主機,難道想要購買伺服器,只能透過大廠、代理商,或是朋友的轉介紹,才能拿到優惠的價格嗎?其實不用,現在OSSLab提供多種機架式伺服器主機,以滿足個人、工作室或是公司行號更優惠、更彈性的選擇。 架設伺服器的用途,有以運算(Compute)為主,有以服務(Service)為主,亦有以資料儲存(Storage)為主,因此在選購上,可先針對需求與預算,來選擇適合的伺服器主機。OSSLab提供了不同等級的機架式伺服器主機,有1U或2U的種類,提供3.5吋HDD或SSD儲存專用的4-bay甚至高達12-bay的選擇,亦有提供2.5吋HDD或SSD高達24-bay的高階款式。其中入門機種的價格僅從1萬元起,非常適合資訊系學生、網管人員,或是想要學習伺服器架設的玩家們來選購。 以下就來介紹與開箱OSSLab主打的伺服器主機產品吧! (1) SuperMicro 813M系列1U伺服器: () 這款1U機架式伺服器,為,是一款密度優化的中階伺服器主機,非常適合應用在儲存、一般服務等應用場合。該伺服器的深度僅為50.3cm,內部空間採用緊湊式設計,可容納高達30.5cm x 25.5cm的ATX伺服器主機板,並支援一張全高型、半長的PCIe介面卡。若想要擴充更多的話,還可以選購訂製的LCD前擋板,此外還可選購側邊滑軌,以應用在HPC和數據中心等場合。 在規格方面,此伺服器具備4組3.5吋SATA的HDD托架,亦可選購轉換架來改安裝成2.5吋的HDD,而其上面預留的薄型光碟機位,亦可選購轉換架來安裝2.5吋SSD/HDD,讓該伺服器具有儲存快取加速功能。當然這些都是具備熱插拔(Hot-swap)功能的,使用者可以根據需求來做規劃。若要安裝SAS硬碟的話,可以加裝SAS/RAID介面卡來達成。當然這些伺服器必要的周邊配件(例如),也可以在OSSLab買到! 再看擴充埠部份,主機板提供3組PCIe插槽,但限於1U體積有限,因此只能透過隨附的Riser轉板,來使用其PCIe x16的插槽,使用者可以根據使用需求,來安裝更快速的網路卡(如10GbE)、磁碟控制卡(如SAS RAID卡)。在對外連接埠方面,提供了USB 3.0 x2、USB 2.0 x4、序列埠 x2,另有傳統VGA視訊埠一組。至於網路方面則提供2組GbE乙太網路(Intel i210AT晶片),還有一組MLAN (遠端管理埠),讓使用者可以透過主機板內建的ASPEED AST2400 BMC晶片,也能透過網路來直接安裝作業系統、調整BIOS,進行各式管理,不須外接螢幕、鍵盤、滑鼠等周邊。 至於效能方面,搭配Intel Xeon E3-1270 v3 (3.5~3.9GHz、 8MB智慧快取、4C8T),在Geekbench 5的分數高達3559分,因此適合拿來當成一般儲存或應用伺服器(如Web/Mail/FTP等服務)、初級電商伺服器、初級VM平台(如VMware vSphere、Proxmox VE)等等。 目前,在OSSLab販售的SuperMicro 813M系列1U伺服器,除了提供完整的機箱、(Intel C224晶片組)之外,還含一顆Intel Xeon E3-1270 v3 (3.5~3.9GHz、8MB智慧快取、4C8T)處理器,以及2GB DDR3 1333x2 ECC記憶體 (最大可擴充到8GBx4=32GB),當然裡面必要的4組抽取式散熱風扇、1組抽取式電源供應器(350W、80 PLUS Gold)也都一併送給你,而目前這台Server僅賣1萬元,真的比你的中階主流手機還便宜呀!使用者買回去之後,只要再選購硬碟,即可當成比NAS還便宜、功能還更強的省電型儲存應用伺服器。 (2) SuperMicro 6027R系列2U伺服器: () 如果上述的 1U伺服器對您來說太入門了,想要買強一點的伺服器,那麼可以考慮這款同樣由,這款SuperServer是為了實現最佳效能而設計,採2U外型,搭配高密度空間利用,可支援具有QPI (8.0GT/s)特色的雙Intel Xeon E5-2600或E5-2600 v2系列處理器。SuperServer特別適合用來建構基礎網路架構、前端企業應用和最小停機時間的叢集伺服器系統。 在規格方面,此伺服器前置面板共配置了12組3.5吋的SATA/SAS HDD托架,讓您的硬碟裝好裝滿,以提供充足的儲存空間,而伺服器後方也提供2組2.5吋SATA HDD/SSD空間,可用來安裝快取加速用硬碟,賦予伺服器擁有儲存快取加速功能。同樣這些磁碟機槽也具備熱插拔(Hot-swap)功能,讓網管根據企業未來的擴充需求,來安裝所需要的硬碟數量。可以參考OSSLab的)區,來搭配使用。 再看擴充埠部份,其所附的,採用Intel C606晶片組,支援2槽LGA 2011的Xeon處理器的處理器,且具備共16組DDR3記憶體插槽,可安裝高達1TB的DDR3 ECC LR-DIMM,或512GB R-DIMM,或128GB的ECC/non-ECC U-DIMM,頻率最高達1866MHz。在擴充槽部份,其內建左邊的Riser Card,可插4組PCIe 3.0 x8的介面卡(共32條PCIe通道),右邊預留Riser Card安插空間,可用來安插PCIe 3.0 x16的介面卡。在儲存裝置支援鍍上,共提供8組SAS埠、4組SATA 3Gbps、與2組SATA 6Gbps的連接埠,剛好共可連接14台硬碟。 在對外連接埠方面,提供了USB 2.0 x4、序列埠 x1,以及傳統VGA視訊埠一組。而網路孔則提供2組GbE乙太網路(Intel i350雙埠晶片),還有一組專屬IPMI 2.0 LAN (遠端管理埠),讓使用者可以透過遠端桌面的方式來直接安裝作業系統、調整BIOS,進行各式管理。 至於效能方面,以兩顆Intel Xeon E5-2670 v2 (2.5~3.3GHz、25MB智慧快取、10C20T),在Geekbench 5的分數高達11292分,因此適合拿來當成主要儲存或企業應用伺服器(如Web/Mail/FTP等服務)、電商伺服器、主要VM平台(如Citrix XenServer、VMware vSphere、Proxmox VE、Windows Hyper-V Server)等等。 目前,在OSSLab販售的SuperMicro 6027R系列2U伺服器,不僅有完整的伺服器機箱、X9DRW-3F伺服器主機板之外,還送一顆Intel Xeon E5-2603 v2 (1.8GHz、10MB智慧快取、4C4T)處理器,以及共16GB DDR3 ECC REG記憶體 (可另外加買伺服器記憶體來擴充,),當然裡面必要的3組抽取式散熱風扇、2組抽取式電源供應器(1280W、80 PLUS Platinum)、防塵罩也都一併送給你,而目前這台Server僅賣1.8萬元(含稅),比你的高階手機還便宜喔!使用者買回去之後,只要再選購硬碟,即可拿來當做超強NAS,或是虛擬機應用。 (3) IBM System x3550 M4系列1U伺服器: () 這款1U機架式伺服器,為,同樣也是密度優化的中階伺服器主機,其針對效能與和可靠性進行了優化,以支援關鍵業務應用程式和雲端部署等應用,其具有出色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維護性(RAS),可全天候正常運作,加上易於易於部署、整合、服務和管理,因此可以改善您的業務環境。簡單來說,這台伺服器不僅適合做為儲存用伺服器,其雙處理器架構,亦適合應用在關鍵應用領域,包括雲端運算、虛擬桌面、業務分析、HPC (高效能運算)、SAP和大數據(成為其中的一個管理節點)。 在規格方面,此IBM 7914-AC1伺服器,共具備了8組2.5吋SATA的HDD/SSD的安裝能力(其中4組硬碟托架為需選購),另其內建1組3.5吋薄型光碟機,亦可按照需求來換成2.5吋磁碟機槽,以存放作業系統。各磁碟機槽皆具備熱插拔(Hot-swap)能力,搭配其內建RAID 0/1/10功能,能在Windows或是Linux平台下發揮使用。若需要RAID 5或6功能或應用在虛擬環境下,則建議可選購其),以讓Server儲存應用更豐富! 至於對外連接埠方面,此伺服器提供USB 2.0 x6、序列埠 x1,以及傳統VGA視訊埠x2。而網路孔則提供多達4組GbE乙太網路(Intel i350-AM4 四埠晶片),還有一組專屬IBM IMM LAN (遠端管理埠),此埠一樣也是讓使用者能透過遠端連線的方式,來進行管理伺服器之用。 再來看效能方面,以兩顆Intel Xeon E5-2630 v2 (2.6~3.1GHz、15MB智慧快取、6C12T),在Geekbench 5 (Windows版)的分數可以達到5247分,整體表現不錯,因此適合拿來當成大量儲存、企業各式服務應用,或是虛擬應用伺服器等等。 至於OSSLab Store所販售的IBM System x3550 M4系列1U伺服器,則同樣提供完整的伺服器機箱、IBM專屬伺服器主機板之外,出貨時就裝上了兩顆Intel Xeon E5-2630 v2處理器(亦可選擇升級到E5-2670 v2),至於其所支援的DDR3 ECC REG記憶體,則得另外加購買(),當然裡面必要的6組抽取式散熱風扇、雙抽取式電源供應器(550W、80 PLUS Platinum)、防塵板也都全部附給你,而目前這台Server依照產品現況的不同組合(如含導軌、8-bay磁碟槽),價位從0.84萬到1.14萬元 (含稅) 不等,使用者買回去之後,只要再選購記憶體與硬碟,即可拿來做企業服務或是虛擬機應用了喔! (4) Dell PowerEdge R630系列1U伺服器: () 這款1U機架式伺服器,為,屬於高密度優化的中階伺服器主機。1U的機箱相當於2U的效能,賦予無懈可擊的工作負荷與足夠動力。PowerEdge R630隸屬於其第13代伺服器,不僅擁有超高密度,提供絲毫不打折的生產力,非常適合用來執行虛擬化技術、驅動大型業務的應用程式,或是執行交易資料庫等應用。 在規格方面,此Dell PowerEdge R630伺服器,其專屬的伺服器主機板採用Intel C610晶片組,搭配2 槽CPU設計,以及高達24組記憶體插槽,提供伺服器超強的擴充能力。在儲存裝置支援度方面,光是前面板就提供了共8組2.5吋SATA的HDD/SSD的安裝能力(內部還提供4組PCIe SSD以取代4組硬碟),另其預留1組3.5吋薄型光碟機。這些磁碟機槽皆具備熱插拔(Hot-swap)能力,搭配其內建的PERC H730P RAID控制器,方便使用者建立磁碟陣列,讓Server擁有更豐富的儲存裝置應用空間! 至於對外連接埠方面,此伺服器提供USB 2.0 x4、序列埠 x1,以及傳統VGA視訊埠x1。而網路孔則提供2組1GbE乙太網路(Intel i350-AM2 雙埠晶片)與2組10GbE乙太網路(Intel X540-AT2),還有一組專屬網路管理LAN埠,可以搭配iDRAC軟體來透過遠端連線進行管理伺服器之用。 再來看效能方面,以兩顆Intel Xeon E5-2620 v4 (2.1~3.0GHz、20MB智慧快取、8C16T),在Geekbench 5 (Windows版)的分數可以達到8271分,整體非常卓越,因此適合拿來當成高速儲存、商業應用、資料庫處理,或是虛擬應用伺服器等等。 至於OSSLab Store所販售的Dell PowerEdge R630系列1U伺服器,除了有完整的伺服器機箱與Dell專屬伺服器主機板之外,出貨時就已經安裝好兩顆Intel Xeon E5-2620 v4處理器,同時提供128GB DDR4-2400 ECC REG記憶體(16GBx8),並已安裝好H730P mini 2GB NVRAM的RAID卡,以及4組2.5吋硬碟托架 (若要加購硬碟托架,則可到選購),至於其他部份,像是內部的7組抽取式散熱風扇、雙抽取式電源供應器(1100W、80 PLUS Platinum)也都一應俱全。目前這台Server也提供了iDRAC 8企業版,以及3年隔日到府的保固,因此價位比較高,OSSLab這邊僅售9萬元 (含稅),比從原廠購買便宜許多。使用者購買此產品之後,只要再添購硬碟,即可拿來做各式商業服務、快速儲存,或是虛擬機應用了! (5) Dell PowerEdge R740xd系列2U伺服器: () 這款2U機架式伺服器,為,屬於最佳化擴充能力與效能的高階伺服器主機。在具備高度彈性與密度的設計下,提供可擴充儲存效能與資料處理能力的優勢。PowerEdge具備 2U、雙CPU插槽的設計,提供絕佳擴充性及效能,以因應各種應用程式的多樣化需求。能支援到最多24部U.2 NVMe SSD,或是高達32組2.5吋或18組3.5吋的硬碟,讓您的伺服器擁有足備的戰力,搭配雙Xeon可擴充處理器,讓高負載工作皆可快速完成。此伺服器適合應用在vSAN (虛擬儲存區域網路)、SDS (軟體定義儲存)、巨量資料伺服器、HPC (高效能運算),以及服務供應商資料層的部署,成為當今企業面臨數位轉型期的最佳利器。 在規格方面,以此Dell PowerEdge R740xd伺服器為例,主機板提供2槽CPU設計,可安裝Intel Xeon可擴充處理器8000系列(高達28核心),並支援高達24組記憶體插槽,能支援24組RDIMM、LR-DIMM (最高達3TB),亦可支援NVDIMM最高達192GB,提供伺服器超強的運算能力。在儲存裝置支援度方面,前面共提供24組2.5吋SAS/SATA HDD/SSD或可換成12組3.5吋HDD的安裝能力,而伺服器內部中間亦可提供4組3.5吋或2.5吋的磁碟安裝空間,至於伺服器後端,亦可安裝4組3.5吋或2組3.5吋的磁碟安裝槽。這些磁碟機槽皆具備熱插拔(Hot-swap)能力,搭配其內建的PERC H740P RAID控制器,方便使用者建立磁碟陣列,讓Server擁有更豐富的儲存裝置應用空間!在作業系統方面,則可支援Canonical Ubuntu LTS、Citrix XenServer、具Hyper-V的Microsoft Windows Server、Red Hat Enterprise Linux、SUSE Linux Enterprise Server、VMWare ESXi等等。 至於對外連接埠方面,此伺服器正面提供USB 2.0 x2、microUSB 2.0 (用於iDRAC Direct),以及傳統VGA視訊埠x1。伺服器背後則是提供USB 3.0 x2、傳統VGA視訊埠x1、序列埠 x1。至於網路孔則提供4組10GbE乙太網路(Intel x550 四埠網路卡),還有一組專屬網路管理LAN埠,主要是用來搭配其iDRAC軟體,透過遠端連線進行管理伺服器之用。說到軟體管控部份,這款伺服器提供iDRAC9企業版本,在擴充部署伺服器時,iDRAC9內嵌的智慧與自動化功能,加上完整的OpenManage產品組合設計,讓部署到汰換的過程,都能簡化IT的生命週期,以提升企業的整體生產力。 再來看效能方面,以單顆Intel Xeon Gold 6132 (2.6~3.7GHz、19.25MB L3快取、14C28T),在Geekbench 5 (Linux版)的分數,就可以達到13508分,若雙顆則可以提升將近兩倍的效能,整體表現非常卓越,因此適合拿來當成高速儲存網路、各式商業應用、巨量資料庫處理、高階虛擬應用伺服器,或搭配NVIDIA、AMD的運算加速卡來做深度學習、機器學習、AI等高速運算之應用。 接著再來看OSSLab Store所販售的Dell PowerEdge R740xd系列2U伺服器,不僅提供完整的伺服器機箱,其內部必備的Dell專屬伺服器主機板、各式介面卡、線材、Cooler、配件等等,都一應俱全。此外,出貨時也已經安裝好兩顆Intel Xeon Gold 6132處理器,同時提供128GB DDR4-2666 RDIMM記憶體(64GBx2),並已安裝好H740P含8GB NVRAM的RAID卡,以及24組2.5吋硬碟托架 (12組為SAS,12組為U.2 NVMe),若要加購2.5吋SAS硬碟,則可到選購。至於其他部份,像是內部的6組抽取式散熱風扇、雙抽取式電源供應器(1100W、80 PLUS Platinum)也都一應俱全,在擴充槽方面,則提供PCIe x16 4組+PCIe x8 4組,可以安裝全高型的介面卡。目前這台Server也提供了iDRAC 9企業版,以及3年NBD (隔日到府)的保固,因此價位比較高,OSSLab這邊僅售34萬元 (含稅),比從原廠購買便宜許多。使用者購買此產品之後,只要再添購硬碟,即可拿來做各式超高速儲存、商業應用服務、大數據分析、高階虛擬機應用。或者可以再加裝運算加速卡,以打造出AI、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的應用利器! ● 同場加映:上述介紹的是R740xd的產品規格,值得注意的是,Dell也有,R740的規格跟R740xd大同小異,只差在R740的磁碟機槽數上限為24組(可安裝8組3.5吋SAS硬碟與16組2.5吋的SATA或SAS SSD磁碟)。而OSSLab也有全新公司貨,並提供Intel Xeon Platinum 8168 (2.7~3.7GHz、33MB L3快取、24C48T)雙處理器,記憶體可擴充到為1.5TB,當然也提供完整的Dell正規上門服務。效能在Geekbench 5 (Linux版)下,單顆就可以達到16206分,因此在雙顆的加持下整體表現還會更加突出!因此適合拿來當成儲存網路、各式商業應用、巨量資料庫處理、高階虛擬應用伺服器,或搭配NVIDIA、AMD的運算加速卡來做深度學習、機器學習、AI等高速運算之應用。有需求的客戶,也可以跟OSSLab洽詢。 除了上述的機架式伺服器主機之外,OSSLab也提供各式搭配伺服器專用的組件,像是硬碟、SSD、磁碟陣列卡等等,當然還有CPU與記憶體,讓IT採購者能夠升級自己的伺服器。以下就來看看這些配件吧! 先簡介這款Samsung PM983 3.84TB U.2 NVMe SSD,這款產品在國外的電商售價幾乎是天價啊 (3,440.25美元,相當於台幣破10.7萬元),而OSSLab卻只需要三分之一的價格,且都有現貨供應,真是有夠佛心啊! 以下的各式產品,OSSLab也都有現貨供應,以優於市面上的價格販售中!一起來看看! 更多Server專用儲存裝置與組件: 更多Server專用記憶體產品: 在一般伺服器的產品,很多網站都是價格不公開、必須透過詢價的方式來得知售價範圍,而OSSLab的線上商店中,有陳列著各式商品,並以價格完全公開的方式,讓客戶一目了然,不僅伺服器主機售價透明,其組件售價也全部公開,讓客戶能夠自行計算所需要的配備等級,進而選購所需要的產品。 此外,在出貨之前,OSSLab皆會幫客戶做好各種組裝準備與測試。像是升級CPU的話,就會幫忙安裝,並重新塗抹散熱膏,其他添購的組件,包括RAID陣列卡、硬碟或是SSD,也會安裝好。然後進行一系列的燒機測試,包括記憶體燒機、CPU燒機、以及RAID陣列卡的磁碟重建與測試燒機。 從以上的說明,就可以得知OSSLab擁有多項特色,像是商店裡陳列的商品皆為現貨,因此交貨速度最快,而且各式零件最齊全,並以超低優惠價格,提供最專業的售前諮詢、售出測試與售後服務,以一站式的全方位伺服器解決方案,幫助想購買或升級伺服器的客戶們,能夠買到C/P值最棒的產品! 當然除了伺服器產品之外,OSSLab也提供硬碟資料救援、蘋果電腦維修與出租等業務。像是前者,就提供硬碟資料損毀、被勒索病毒綁架而想救回硬碟資料的使用者一個可以救回資料的機會。至於後者則是提供果粉們修理或採購二手蘋果商品(如Mac或iPad)的一個途徑,讓玩家買到C/P值最高的蘋果商品!總之,想買之前,記得到OSSLab逛逛準沒錯! 廠商英文名稱:OSSLab 廠商網址: 廠商中文名稱:弘昌電子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521-4840 廠商手機:0978-501-250 廠商手機:0915-153-332 廠商信箱:support@osslab.com.tw 廠商地址:台北市中山區林森北路413號12樓 廠商商店: 廠商營業時間:週一至週六 AM10:00 ~ PM19:00 →更多的【PCDIY! Server Workstation 伺服器 工作站 / HEDT 高階桌機 主機板 / WS 工作站 主機板】: →更多的【PCDIY! CPU / 中央處理器】: →更多的【PCDIY! MainBoard 主機板 / Gaming M/B 電競主機板 / Creator M/B 創作者主機板 / HEDT 高階桌機 主機板】: →更多的【PCDIY! DRAM / 記憶體 / 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 / 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Enterprise 企業級 商用 - 路由器 / 無線路由器 / AP / 交換器 / IIoT / 防火牆】:
-
《火線獵殺:絕境》顯卡火拼,AMD「金價俗擱大碗!」,這CP值完勝
Ubisoft下半年眾所期待的遊戲之一:Tom Clancy's Ghost Recon Breakpoint《湯姆克蘭西 火線獵殺:絕境》(下稱《絕境》)即將於10月4日上市,想必玩家們已經準備自己的遊戲主機、各個摩拳擦掌準備衝了吧!小編這次搶先獲得遊戲體驗,先幫大家來做個快速的硬體效能測試吧! 這次小編的硬體測試規格是以AMD陣營為主,同時也會另外輔以Intel平台的規格作為對比,而所選的硬體也是目前雙方陣營的高檔平台。遊戲本身方面,相信有在追蹤《絕境》這款遊戲或是玩過上一款《火線獵殺:野境》的玩家都已熟知,這邊就不另外介紹了,直接進入測試階段看數據囉!(只能說AMD陣營真的香~)先附測試平台規格! CPU:AMD Ryzen 9 3900X Motherboard:ROG X570 Crosshair VIII Formula VGA:Sapphire Nitro+ RX 5700 XT 8GB AMD Radeon RX 5700 8GB SSD:WD Black NVMe SSD 1TB RAM:G.Skill Trident Z Royal DDR4-3600 OS:Windows 10 1903 Driver: Adrenalin 19.9.3 CPU:Intel Core i9-9900K Motherboard:ROG Z390 Maximus XI Extreme VGA:NVIDIA GeForce RTX 2080 Super 8GB NVIDIA GeForce RTX 2080 8GB NVIDIA GeForce RTX 2070 Super 8GB NVIDIA GeForce RTX 2070 8GB NVIDIA GeForce RTX 2060 Super 8GB NVIDIA GeForce RTX 2060 6GB SSD:Seagate Barracuda 510 512GB RAM:Crucial Ballistix Elite DDR4-3600 OS:Windows 10 1903 Driver: GeForce Experience 436.48 先來看看AMD平台的測試結果吧!小編將遊戲的畫質調整至遊戲內建的最高畫質,並且分別在1920 x 1080(FHD)、2560 x 1440(2K)以及3840 x 2160(4K)做測試,這次AMD的驅動最佳化做得很不錯,利用遊戲本身的跑分進行測試(該測試目前還是Beta版),FHD解析度下平均可以有112 FPS的表現、2K解析度時則是仍有92 FPS,表現可圈可點!即便是把解析度調整到4K,平均的FPS也有56,整體來說非常流暢,4K解析度下只需要再把畫質做些微調整,平均要拿到60 FPS不是問題。 這邊簡單小結一下,先說測試數據的部分,以RX 5700 XT這次的表現來看,不得不說AMD針對《絕境》做了許多最佳化,也難怪會把這款遊戲列在最新一波的活動當中(購買指定AMD產品送遊戲),整體來說最佳化表現優秀,遊戲過程中也非常流暢;另一方面,回頭來稍微說一下遊戲本身的畫質,小編的測試都是將畫質調整到最高的,這時候影響畫面的最大關鍵點在解析度,《絕境》這款遊戲是小編真心建議想要追求好畫面的話,至少一定要有2K解析度以上遊玩的遊戲,FHD解析度下時的畫面感覺會比較差,主因是FHD時畫面的顆粒感很重,即便是在27吋的螢幕下仍會有畫面不精細的感覺,是遊戲本身稍微可惜的地方。 接下來就要將AMD和NVIDIA雙方的高階顯示卡來場效能比拚囉!測試平台規格小編剛剛已經提供了,所以這邊就直接上數據圖給玩家參考了。從圖中可以看到RX 5700 XT、RX 5700、RTX 2080 Super、RTX 2080、RTX 2070 Super、RTX 2070、RTX 2060 Super以及RTX 2060共八張顯示卡的效能表現,平均來說,其實即便是RTX 2080 Super和RX 5700 XT相比,兩者的差距也不大喔! 來比較一下這些顯示卡的市場行情以考慮CP值高低,目前來說RX 5700 XT在市場上的平均售價落在15,000元左右、RX 5700則是13,000元,NVIDIA陣營部分,2060 Super平均落在16,000元、RTX 2060則是10,000元上下、RTX 2070 Super約18,000元、RTX 2070則是14,000元左右、RTX 2080要25,000左右、2080 Super則是平均至少需要25,000以上的價格。 從這樣的數字再回頭來看看前面的效能表現,在高階段班,剛才有提到RX 5700 XT和RTX 2080 Super兩者之間的效能表現相當,但前者比後者便宜萬元以上,其CP值已經瞬間可見一斑;另一方面,在中高階段班,RX 5700的效能表現要和它對上的算式RTX 2060 Super,相對來說效能表現稍微比RTX 2060 Super好一些,不過它的價錢也是比它便宜約3千台幣。再者,來看看RTX 2080的部分,這張目前要價平均約25,000價位的顯卡,其平均的遊戲表現深深也比RTX 5700稍低,但價格依舊貴了近一萬阿~ 最後要來看的是RTX 2060的部分,其實即便是跟RX 5700相比,雖然它比RX 5700便宜約2千左右,但整體在各解析度下的FPS都低至少20 FPS,同時因為RTX 2060只有6GB的記憶體,要跑4K解析度其實是非常困難的,整體來說,RTX 2060的CP值也就不高了。另一方面,RTX 2070和RTX 2070 Super兩者不管是在效能表現還是價位方面,前者追不上RX 5700、後者則是堪堪小贏一些,但價位卻都比RX 5700貴,CP值同樣不高。(而且RTX 2060 Super熊熊賣的比RTX 2070還要貴..) 最後總結一下,「AMD真香」熱潮在最近的幾款新遊戲中可以明顯看出其最佳化的效能表現,尤其是《絕境》這款遊戲中表現的更加明顯,看來對手陣營真的必須好好針對價位和性價比做好定位了,不然AMD熱潮勢必還會繼續延燒阿! 這邊小編也幫大家附上本次測試的顯示卡們目前在市場上的平均價格供玩家們參考了。(統計時間都是2019.10.3) (1) (2) (3)
-
ROG Cetra入耳式電競耳機實測開箱,主動降噪搭USB-C全新選擇!
ROG自從早前推出Delta耳罩式電競耳機後,就積極地布局自家的電競產品線生態,這點在後來新推出的電源供應器ROG Thor也可見一斑,近期ROG更積極的推廣音效方面的新品,推出了全新的ROG Cetra入耳式電競耳機,主打USB-C連接埠、並具備主動降噪功能,同時也適用於PC、手機和Switch等多平台。 身為ROG家的第一款入耳式耳機,在外觀設計上並不馬虎,首先從外盒來看,簡單的黑紅色外型設計已是ROG產品的形象代表,在外盒正面放上耳機本身的彩圖,並在下方放上「USB-C ANC gaming headphone」字樣,更加提醒這次產品的主打特色。 打開內盒來看,除了可以看到耳機本身以外,ROG也附贈一個小型的收納包,可以讓玩家出門在外時將耳機收入、方便攜帶。另外,在內盒下方夾層裡,則是耳機本身的快速使用手冊。耳機周邊的配件也是誠意滿滿,除了給耳機夾以外,也隨附三種尺寸的矽膠耳塞與耳翼,以及一對泡棉耳塞,玩家可以根據自己的耳朵搭配。 先從外型上來看吧!耳機買來除了要好聽以外,當然也要好看阿!ROG Cetra這款確實好看,耳機本身雖然有提供耳翼的功能,不過這個部分是可以根據玩家戴耳機的習慣自行卸下的。另外,在耳機的後方還有ROG信仰之眼的Logo,在接上電力以後,會發起紅色的燈效,外型來看非常酷炫。另外,ROG Cetra採用人體工學設計,耳塞前端採用稍微傾斜的設計,能更服貼耳朵的形狀,而底座上有一個小凸起,讓耳塞能夠更穩固地佩戴在耳朵上。而在線材控制的部分,ROG Cetra內建的線材控制器,可調整音量、播放/暫停,以及啟用 ANC 模式和環境模式,玩家不須使用裝置也能快速控制。 初次拿到耳機的時候可能會覺得耳機本身稍微有點大,不過這主要也是因為搭載10mm大型ASUS Essence單體驅動的緣故,同時也必須具備降噪功能,因此,耳機本身的體積並不小,但戴上以後就會發現耳機大小帶來的音質和效果還是有差。 快速說明一下這次ROG Cetra的硬體規格,首先驅動單體的部分剛剛提到是採用ROG獨家的10.8 mm直徑單體驅動,耳機頻率的部分則是20~40kHz,是電競耳機常見的頻率範圍,阻抗部分則是16歐姆,這點就和其他耳罩式耳機不同,主因也是因為ROG Cetra強調可以在多平台上使用,除了電腦PC以外,也可以直接在智慧手機(非iPhone)、平板或Nintendo Switch上使用,方便許多。 另外,ROG Cetra也支援ROG獨家的Armoury II軟體,它提供大量控制選項及直覺式UI設計,功能從 7.1 聲道虛擬環繞音效、等化功能 (EQ) 到 7.1 喇叭音量平衡等技術都有,玩家可以建立及套用不同遊戲類型的音效設定檔,如第一人稱射擊與競速遊戲,在任何情境中呈現出最佳且逼真的音質,以自己的方式進行遊戲。 早前所謂的ANC降噪耳機多數都是提供給商務人士搭乘飛機時,可以在搭機過程中有更舒適的體驗,不過隨著該技術的普遍純熟,目前眾多高階耳機或電競耳機也逐漸將其納為標準功能之一,ROG Cetra這次也是主打具備ANC降噪技術,並且是和降噪耳機的佼佼者Sony共同開發,讓玩家在玩遊戲時,可以沉浸在遊戲的環繞音效場景內,暫時遠離都市的喧囂。實際使用的過程中,確實可以明顯感受到配戴前後的音效隔絕功能。 即便玩家不喜歡降噪功能的話,也可以藉由「環境模式」將其關閉,只要輕鬆按下線控器上的按鈕就可以開啟,如果玩家需要仔細周邊環境音時,可以快速切換。 這次ROG Cetra的推出,也就意味著喜歡ROG品質的玩家們可以更加輕鬆的就把好音質和好音效「戴」走,以往要在電競耳機上獲得高效音質時,多半需要選購高階的耳罩式耳機,不過這次ROG Cetra來臨後,玩家可以不用再戴著沉甸甸的耳罩耳機,也可以輕鬆享受享有電競級的聆聽體驗。不管是在PC上遊玩3A級的電競遊戲還是用手機玩競技手遊,ROG Cetra針對電競耳機所具備的聽音辨位功能都表現不錯,就一般耳機聽音樂的話,也還有不錯的音質表現,算是一款滿全面的入耳式耳機。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
冷冽質感、效能滿載!ROG STRIX G G531GV「冰河藍」新色開箱評測
ROG (玩家共和國) 在今年推出全新的ROG STRIX系列新機,小編先前有針對全新的第三代ROG STRIX SCAR III電競筆電做過詳細開箱評測,外型上全面採用新的機身設計,讓整體重量更輕,同時內部規格也是給到Intel 第九代處理器和NVIDIA GeForce RTX等級顯卡,誠意也滿滿。 當時一款較特別的新ROG STRIX系列也同步亮相:ROG STRIX G系列電競筆電,G系列是ROG針對STRIX系列產品所推出較入門等級的機種。這次要介紹的版本隸屬於ROG STRIX G系列家族,詳細型號為:G531GV,同時也是ROG才甫上市不久的「冰河藍」版本,先給玩家下個結論:「這顏色真美,不只是花瓶!更是效能怪獸!」 這次ROG STRIX G電競筆電可說是第三代ROG STRIX電競筆電系列設計元素的衍生,G系列的定位相對來說較入門,但卻將許多高階機種如ROG STRIX SCAR III的設計元素導入,再加上全新的冰河藍配色,讓整體的質感甚至不輸原先的SCAR III電競筆電呢! 初次看到這款電競筆電就肯定會馬上被它的配色吸引,傳統上電競筆電的配色多以黑紅色搭配為主,給人較硬派的感覺,但這次冰河藍的配色真心好看,這樣的藍色相對來說較低調,同時也給人冷冽的質感。再加上外型上仍然使用華碩高階筆電常用的髮絲紋設計,在筆電上蓋一刀流設計元素的搭配下,在上下兩面分別使用斜切、垂直的髮絲紋做搭配,雖然說原本在SCAR III電競筆電上就已經採用這樣的設計了,但在冰河藍新色的襯托下,顯得更加精氣逼人。 在螢幕的表現部分,ROG STRIX G非常有誠意,直接給出120Hz螢幕更新率,雖說不是高階電競筆電的144Hz等級,但在這樣的級距和價錢表現上,給出120Hz對於許多玩家來說也是綽綽有餘了!再者,螢幕本身的解析度是FHD 1920 x 1080的主流電競筆電等級,能夠應付市面上常見的3A級遊戲,同時在面板選擇上使用IPS面板,提供100% sRGB等級的色彩表現,在硬體規格中採用NVIDIA GeForce RTX 2060顯示卡的使用情況下,不管是在視覺效果的色彩表現上,還是效能表現方面,都可以有非常不錯的平衡。 冰河藍的視覺效果除了大量應用在筆電上蓋以外,在筆電的鍵盤部分也可以強烈感受到,同樣的,ROG在C面採用冰河藍配色,並且大量使用斜面髮絲紋設計,這樣的搭配之下使得髮絲紋的質感效果得以提升,讓生硬的筆電獲得視覺的新生。 再來看看鍵盤的設計,精準輸入是ROG強調的核心精神,對於電競玩家來說,精準和耐用絕對是首要需求,因此,鍵盤的設計以玩家為中心,採用間隔上排功能鍵以供直覺化辨識,同時搭配專用快速鍵則讓玩家快速存取基本指令,包含多媒體控制和風扇、軟體等等。另外,玩家最常使用的WASD四鍵也採用半透明的鍵帽(因規格而異),方便玩家辨識。 最後,鍵盤按鍵本身在規格面具備N鍵不衝突技術,同時可承受2000萬次鍵擊的壽命。視覺效果方面則是具備四區RGB背光燈效,可以藉由Armoury Crate軟體中的Aura Sync燈效區控制。 筆電底部還有另外一個視覺「亮點」(真的亮!),就是獨特的U型RGB燈條設計,它可以支援華碩獨家的Aura Sync燈效技術,在RGB燈效領域上帶來極具科技未來感的效果。 輸出入埠方面,主要的連接埠集中在筆電的後方轉軸處下方,右側不具備任何連接埠孔洞,除了視覺上效果好看以外,同時也提供玩家右手滑鼠更彈性的操作空間,筆電的左側則是有三組Type A USB 3.2 (Gen 1)以及3.5mm耳機孔,因此,玩家如果要外接滑鼠的話,可將線材繞過筆電後方至右側,讓滑鼠的操作環境更乾淨。 如剛才所說,筆電後方提供更多連接埠使用彈性,包含提供一組RJ-45網路埠、HDMI 2.0b以及一組Type-C USB 3.2 Gen 2(支援DP功能),玩家要做影像輸出的話不是問題。另外,電源孔位於筆電後方也讓整體的操作空間更加簡潔。 在內部採用高效能硬體的前提下,散熱效果理所當然的不可馬虎,自ROG Zephyrus和第三代ROG STRIX電競筆電導入的智慧散熱效果在ROG STRIX G中也可見,最主要的散熱特點在於外型上的3D流動區設計,搭配內部的雙12V風扇散熱和0.1mm厚度的散熱鰭片輔助,自我清潔的防塵通道也是提高散熱效率和產品壽命的一大法門,最後再藉由Armoury Crate智慧風扇的切換,以達到內外兼具的散熱效果,使得ROG STRIX G在高負載環境下,也可以持續穩定地提供優秀效能表現。 ROG獨家的Armoury Crate軟體在散熱效果和效能表現上都有提供輔助的功用,散熱效果方面,它提供三種不同模式的預設效果,分別是靜音、平衡以及Turbo,讓玩家可以根據當前的工作/遊戲環境快速切換,同時也可以交由系統自動判定風扇轉速,或是手動藉由鍵盤上的獨立按鍵調整,快速調整散熱效率。而在效能表現方面,靜音模式讓筆電的風扇降至最低,方便玩家可以在安靜的環境中遊戲,Turbo模式則是將風扇調至高轉速,進一步解放內部的硬體規格效能。如果是喜歡追求極限客製化的玩家,在視覺上,Armoury Crate提供Aura Sync燈效技術的控制區,玩家可以自由調整ROG STRIX G四區RGB燈效色彩和模式。而在效能方面,也提供玩家手動超頻的功能喔! 最後,來說說ROG STRIX G的效能表現吧!前文有提到這款筆電在STRIX系列電競筆電中是屬於相對較入門的機種,不過在硬體規格上還是給得非常有誠意,處理器搭載Intel Core i7-9750H六核心處理器,採6C/12T配置,基礎時脈在2.6GHz、最高動態時脈為4.5GHz。記憶體和儲存空間部分,小編收到的G531GV版本是搭載8GB DDR4-2666搭配M.2 NVMe PCIe 3.0 1TB SSD。顯示卡的部分,則是該系列最高規格的NVIDIA GeForce RTX 2060標準版,搭載6GB記憶體,基礎時脈在960MHz、動態時脈可達1200MHz。接下來就藉由實際數據和效能實測量化給玩家參考囉! 從實際的遊戲測試數據中可以看到,ROG STRIX G在《刺客教條:奧德賽》這款效能怪獸的遊戲裡,最高畫質的設定中還有40 FPS的表現已經實屬優秀,若是稍微再調整一下畫質,要達到60 FPS的表現也是有機會的。另外,在《古墓奇兵:暗影》和《極地戰嚎:破曉》中,使用高畫質設定下,則平均FPS都能突破60 FPS,就一般的遊戲體驗來說非常足夠。 ROG STRIX系列自從推出第三代全新電競筆電以後,首先登場的SCAR III和Hero III雙機,在外型上就已經有強烈的視覺效果,尤其機身底部的U型燈條更是一絕,而這次新推出的冰河藍全新配色,在新色的襯托之下,使得原先的髮絲紋設計更具質感,但在新色的輔助之下,ROG STRIX G雖然是Strix入門款,價位相對親民,但規格給的不手軟,內部Intel九代處理器和NVIDIA GeForce RTX等級顯示卡的輔助下,效能也可說是滿載,足夠應付市面上多數的遊戲了。再者,ROG系列獨有的Armoury Crate提供全面的功能,不管是效能提升還是視覺客製化,玩家都可以在軟體中自行設定。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www.asus.com
-
華碩ROG STRIX Scope PBT機械式電競鍵盤實測開箱,一小步成就FPS遊戲玩家一大步!
從早期的《CS:GO》到先前的大逃殺類型遊戲如《PUBG》,甚至再到近期新推出的《邊緣禁地3》和即將推出的《決勝時刻:現代戰爭》等等,FPS射擊遊戲一直是玩家最熱愛的遊戲類型之一,全球各地也持續有眾多大型射擊遊戲比賽進行,幾乎可以說FPS射擊遊戲是電競的代表(其他還有MOBA、賽車類遊戲當然也是)。 也正因為如此,電競類的3C周邊產品不斷推陳出新,從原先單純針對「電競」兩字推出、再到特別針對某些類型遊戲推出的產品也有,ROG前陣子推出最新的ROG STRIX Scope電競鍵盤,正如其「Scope」之名代表「瞄準鏡」,正是衝著FPS射擊遊戲而來,其針對FPS射擊遊戲體驗所做的設計廣受玩家好評,因此,ROG再接再厲推出新版:ROG STRIX Scope PBT,最主要的差異除了在軸體以外,另外也在鍵帽的使用材質上,最終的產品設計中心則是強調堅固耐用,且專為FPS遊戲而生。 先從外盒來看,盒裝設計採ROG一貫的視覺效果,正面放上鍵盤彩圖,而內盒則是全黑設計,搭配中央醒目的紅色ROG信仰之眼Logo,黑紅搭配添加了一些低調的質感。而打開內盒以後就會看到鍵盤本體,另外也附贈簡單的說明手冊以及拔鍵器,且針對Ctrl鍵的鍵帽也有提供額外兩顆,方便玩家可以自行更換。 ROG STRIX Scope PBT鍵盤在外觀上採用的是104鍵全尺寸設計,邊框是鋁合金材質,提供堅固耐用的等級。外型設計來看,一般來說鍵盤都會給人較生硬的質感,不過ROG STRIX Scope PBT因為鍵帽有跳色設計,且延續自家西風之神系列電競筆電的一刀流設計,再加上鋁合金上蓋上還有搭配斜髮絲紋,反而增加了精品的質感,即便玩家不是要用來玩遊戲,拿來當作一般日常用途也不突兀。 除了採用鋁合金邊框強化結構以外,另一個耐用的設計在鍵帽材質,普遍來說目前市場上鍵盤的鍵帽材質較常見的就是ABS和ROG STRIX Scope PBT採用的PBT材質。雖然ABS鍵帽在長時間情況下,其提供的滑順感有其舒適度在,但PBT鍵帽的優點在耐打油的特性,使得鍵帽表層較不易被破壞,這對長時間使用鍵盤的玩家來說,也是一大福音,可以間接提高鍵帽壽命。 既然強調專為FPS遊戲設計,就要先思考一下FPS遊戲玩家最需要的是什麼功能,首先基本的WASD四鍵要好按不必多說,那再來就是Shift和Ctrl鍵。 Shift鍵一般來說在多數射擊遊戲預設功能負責「角色衝刺」功能的按鍵,Ctrl則是主要容易負責「角色蹲下」或「臥倒」,兩者都是遊戲中非常容易使用到的按鍵。Shift鍵一般來說因為即便是非遊戲環境也是一般文書很常用到的按鍵之一,因此,其尺寸比例已經有一固定的大眾習慣大小,但Ctrl則因非遊戲環境下使用頻率較低的緣故,所以通常鍵盤Ctrl鍵都不大,不過ROG STRIX Scope PBT既然是專為FPS遊戲所生,自然有設想到這一點,特別將左Ctrl鍵的大小加大兩倍,ROG稱其為「Xccurate設計」,這會使鍵盤左下的Ctrl和其上方的Shift鍵大小相同,方便玩家在玩遊戲時可以更輕鬆直覺的按壓。 ROG STRIX Scope PBT本身也內建記憶體,最多可儲存六個設定檔,包含最多五個自訂配置,可以藉由ROG的Armoury II軟體控制,另外也可以設定巨集。且鍵盤本身支援100%防鬼鍵及N-KEY ROLLOVER技術,同時按下再多鍵也能精準觸發,不過相較於原先推出的ROG STRIX Scope電競鍵盤,PBT的版本就沒有支援RGB燈效囉! 鍵軸方面,ROG STRIX Scope PBT這次小編收到的版本是採用Cherry MX紅軸(另有青軸版本),採線性回應,無段落感,觸發力道在45g,按鍵本身的行程共4mm,2mm行程可到觸發點。就敲擊手感來說,按壓體驗非常精準,同時紅軸不同於青軸版本,按鍵敲擊聲並不大,用來作為一般日常使用也是毫無違和感。 最後來看鍵盤背面,腳架部分提供兩段式角度調整,並且在鍵盤背面設有整線槽,玩家如果想要維持桌面整潔就靠它了。而背面的四周和中間下方都有防滑橡膠,使用過程中即便在玩激烈的射擊遊戲,鍵盤也不易滑動。 在FPS遊戲當紅的今天,玩家們追求的並不單單只是「電競」兩字,而是要能深切的提供自己熱愛遊戲的所需功能,如果只是單純在規格面強化的話,只是一味的砸錢舖硬體而已,但在實際使用時,真正提供的便利功能才是王道。 ROG STRIX Scope PBT在針對FPS設計而生這點上,提供的最直接功能就是在左下的Ctrl鍵加大設計,玩家們倒也別以為就這個設計有什麼稀奇?錯了,其實對於射擊遊戲玩家來說,即便不考慮自己的按鍵設置是否真的會用到,但左Ctrl鍵的加大,意味著更方便好按、同時也可以避免誤觸旁邊Windows鍵和Alt鍵的可能,更別提ROG STRIX Scope PBT在Windows按鍵上也設計了鎖鍵防誤觸的設計,因此,就這點設計來說,它雖然只是小小的一步、但卻是射擊遊戲玩家的一大步。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www.asus.com
-
Blue Snowball USB麥克風實測開箱,別無所「球」、就決定是你了!
一講到耳機跟麥克風產品,就不得不提一下Blue這個品牌;「Blue」是美國頂尖的耳機與麥克風廠牌,不只獲得樂壇巨星如:Coldplay、Maroon 5、Bruno Mars等採用,近年來更有不少Youtube影音創作者選擇使用,其中最具代表的是,世界知名遊戲直播主:PewDiePie,也是Blue麥克風的忠實愛用者。 小編這次要介紹的Blue Snowball,正是其麥克風系列之一,主打USB介面隨插即用,簡單連接即可錄製CD等級音質,搭載屢獲殊榮的雙振膜艙收音元件,以及三種收音模式選擇,可依照要錄製的聲音類型,調整其最合適的設定,廣受許多影音創作者喜愛。 首先來看一下外包裝,這次入手的Snowball為鈦銀色版本,盒子正面除了印有產品主圖,還有一段文字說明,強調這組麥克風以USB方式連接,插上即可享有錄音室等級的高音質體驗。 打開包裝後,來檢視一下有什麼配件吧,除了基本的使用說明書、麥克風本體、USB連接線,更提供一組可調整高低的支架,方便創作者放在桌上使用。再來將本體裝上支架後,三角支撐相當牢固,能夠更有效避免麥克風晃動,減少錄音時的雜音。 再來看一下麥克風本體,其視覺設計靈感,主要取自於1930年代的經典錄音器材造型,正面搭配斗大的Blue商標,再利用電鍍處理,不只大幅加強品牌辨識度,更呈現出類金屬質感,整體風格既復古又時尚。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想要進一步降低麥克風晃動的噪音,也可以考慮選購Snowball專用的Ringer防震架。 接著看一下本體背面,正後方有一組三段式撥動開關,可以調整麥克風收音模式,1至3分別為:心型指向模式、-10dB心型指向模式、全指向模式,可根據錄製的聲音,調整所需要的模式。開關下方則為USB2.0 Type-B連接埠,可利用隨附的USB Type-B to Type-A線材連接Mac或PC。 Snowball的拆裝過程有些複雜,較不建議一般使用者自行拆解:叔叔有練過、小朋友不要學喔(笑)。解體完來看一下內部構造,基板型號為Snow Ball-6400,搭載C-Media CM6400 USB音訊處理晶片,最高可支援16bit、48KHz、120dB取樣,讓聲音以高品質無耗損的狀態下傳輸至電腦中。 再來細看一下收音元件和前半球的內部,這次搭載的雙振膜艙電容式拾音單體,除了利用矽膠套環固定之外,周圍更包覆了一層吸音棉,能夠過濾大部分的雜訊聲,再加上前半球內部也以大面積吸音棉作遮罩,使得錄製出來的聲音,能夠更加乾淨且能維持高品質。 Snowball作為一支廣受影音創作者喜愛的麥克風,其最大的原因是能夠依照錄音的需求,切換不同的收音模式,而這次小編也特別借此機會,稍微測試了一下錄音效果,不然光紙上談兵也看不出這款麥克風的實際效用;至於在測試方式的部分,這次採用免費版權的Youtube音樂,以T類擴大機配上3吋全音域松木音箱連續播放三次,同時利用Audacity軟體錄製三種不同收音模式的聲音,再與原始音訊做比對。 整體來說,三種模式下的音質差異相當大,首先是心型指向模式,強化了人聲的表現,聲音相當清脆,但由於這次測試的音量比較洪亮的關係,錄到尖銳的聲音時會稍微有些雜音,這時切換降低10分貝的心型指向模式,與正常的心型指向模式相較之下,錄製出來的聲音相對乾淨許多,確實有效減低噪音干擾。 最後再切換至全指向模式,會發覺收音範圍變得寬廣許多,相對音樂的層次感也比較能展現出來,相當適合團體表演時錄音使用。有興趣想要試聽錄音結果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的影片連結,並戴上耳機聆聽三種模式的差異。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JpDbDmz5Zg&feature=youtu.be ▲Blue Snowball錄音測試 Blue Snowball在外觀整體風格既復古又時尚,採用了1930年代的經典錄音器材造型設計,正面搭配斗大的Blue商標,再利用電鍍處理,不只大幅加強品牌辨識度,更呈現出類金屬質感,外型相當好看。再來是錄音表現,多虧搭載了雙振膜艙收音元件,以及C-Media CM6400高音質處理晶片,提供CD等級音訊輸入,再搭配三段收音模式選擇,和USB免驅動隨插即用的特性,讓創作者能夠隨時隨地紀錄美妙事物,且可依照錄音情境快速切換合適的設定,使用相當便利。 目前建議售價為3,150元,購買後記得上Blue台灣官網註冊,可享2年代理商公司保固。如果有興趣想要成為影音創作者,卻不知道該選擇哪一支麥克風入門的朋友,不妨可以參考一下。 廠商名稱:Blue Microphones 台灣 廠商網址: 建議售價:3,150元
-
華碩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主機板應用大作戰,組裝更親和,賦予頂級水冷、超頻、燈效新體驗!
當今主機板百百款,不管是入門級、主流級、高階級,或是電競級,每種主機板都有其主打的市場用戶。然而在當今電腦效能越來越強、風冷散熱所帶來的噪音也越來越大的情況,這時也有主機板廠商與水冷散熱方案業者合作,打造出整合式散熱方案,推出頂級的水冷主機板,同樣具備電競元素,但在散熱方案則可搭配整合式散熱模組,以幫助玩家組裝出兼具效能、燈效,以及水冷所帶來的安靜環境的超強電競主機,讓您的電腦就是與眾不同! 隨著新一代處理器與顯示卡的效能越來越強,其功耗也越來越高,要電腦要跑得快又穩,散熱上自然不得馬虎。雖說當今最常使用的散熱風扇,只要裝轉速強一點、機殼內多裝幾組,讓其冷熱對流強一些,就可以讓主機內的溫度維持在元件的可運作溫度範圍內,讓電腦持續運作。然而大家可能不曉得的部份,就是散熱風扇其實會積塵,長期使用下來,累積的灰塵可不少,若沒有適時清理,就會影響到風扇正常轉速、造成散熱效率下降,影響到系統整體穩定度。 那麼水冷散熱方案的話,就比較沒這種問題,水冷散熱方式是透過水來快速吸走發熱元件(例如CPU)上的熱,並透過幫浦來帶動冷熱液體的內部循環,再透過其風扇將熱帶走,由於水冷的風扇不需要像純空冷系統那樣高速運轉,便能維持元件在可運作的溫度範圍,讓電腦持續維持高效能運作,同時帶來安靜的使用環境!這也就是水冷的迷人之處。 這次要介紹的,就是華碩最新推出的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主機板 (簡稱C8F),搭配X570晶片組,是針對AMD最新第三代7奈米Ryzen處理器所量身打造的頂規主機板。此主機板是ROG與EK Water Blocks所合力打造的整合式VRM水冷解決方案,能控制並發揮出AMD Ryzen處理器的強大威力。 在外型方面,C8F同樣加入濃厚的電競元素,以黑色搭配銀色鏡面設計,再加上酷炫且強韌的散熱盔甲,其ABS散熱頂蓋能賦予堅韌的熱塑性,讓電腦保持整潔,同時又提升整體的獨特低調風格。此外,該主機板底部也不馬虎,採用堅固的鋼製背板設計,其以鋼製、電鍍鋅和冷軋鋼捲構造強化主機板結構以防止其彎曲,並同樣以主機板的黑色來做搭配,讓整張主機板從頭到尾看起來就是非常強勁。 再來就是為了呼應水冷主題,C8F內建燈光投射「降雨」設計,與主機板上的鏡面形成對比,並以ROG標誌來點綴,讓主機板也能非常有主題性,且其低調又時尚的設計,亦能展現出玩家們的獨特品味! 在用料方面,華碩全系列X570主機板,都採用至少6層板設計,而這款C8F則是高達8層板,除了能夠提供更乾淨的電源傳遞訊號,在散熱幫助上更有明顯的提升,因此也能讓CPU、記憶體的超頻上更容易成功。從下圖可以看出,以Ryzen 3000 16核處理器為例,搭配華碩的6層板時,其一般運作溫度可以比坊間4層板還要低30℃以上,超頻時更可降低個50℃以上。因此以C8F這種8層板的設計,絕對比6層板擁有更佳的散熱與穩定度。 在散熱盔甲設計方面,由於X570 晶片組支援PCIe 4.0規範,其具備PCIe 3.0兩倍的頻寬,因此在運作時也會產生出較多的廢熱,而這次C8F採用的是主動式散熱解決方案,其在X570晶片組上配置了一顆Delta客製化的小風扇,具備6萬小時(相當於6.8年)以上的運作壽命,搭配其特殊設計的風道,以及特殊的散熱鰭片,可增加散熱表面積,同時幫助風扇能快速將散熱鰭片上的廢熱快速吹走,讓X570晶片組與M.2 SSD不會因為過熱而降速,達到全時高效能運作。 C8F的主要特色,就是具備多項友善設計功能,尤其是DIY Friendly,在組裝設計上更是強調以親和性的設計,讓玩家們能夠輕鬆安裝所需要的配件。以散熱系統來說,C8F主打的功能就是不僅能支援風冷散熱系統,亦可完整支援水冷散熱系統,主機板上提供一組專屬的PWM/DC連接孔,可安裝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其CrossChill EK III散熱器亦可外接額外的水冷頭,透過水冷方式來降低VRM區的熱。此外,進水、出水和水流插座,可將狀態資訊直接送至AI Suite公用程式,讓玩家能夠隨時追蹤冷卻液的溫度,以及整個迴路的流率,確保最佳散熱效能。 至於溫度感測設計方面,C8F內建差動感測電路,能提供準確的電壓監控。以往主機板大多是從不理想的位置來分接單端感測,導致饋送到CPU的實際電壓,跟回報給軟體的值很大的落差,造成數據不準確。而C8F的差動感測電路,能提供更精準的數值反饋,讓玩家們更能準確地追蹤電壓、簡化超頻和微調。 在I/O擋板區上面鏡面區,有配置一個1.3吋的LiveDash OLED,可顯示電源狀態和CPU、記憶體、顯示卡或啟動裝置的狀態與潛在問題,讓玩家輕鬆排解各式狀況。更可透過LiveDash公用程式來設定與客製化OLED面板,以展現出個人風格。 在CPU方面,可支援全系列Ryzen處理器,包括第一代Ryzen 1000、第二代Ryzen 2000、第三代Ryzen 3000處理器;若要安裝G系列的Ryzen 2000G或3000G的話,則需要額外安裝顯示卡,以提供顯示功能。記憶體插槽共有4組,可安裝高達128GB(單支32GB)的容量,時脈則可支援到高達 DDR4-4600+ (OC)的超頻實力,搭配華碩獨家的D.O.C.P. (Direct OverClock Profile,即AMD版的XMP記憶體超頻設定檔),即可一鍵超頻,將記憶體的效能設定在高效能運作狀態,以提升整體系統效能。 在儲存裝置連接能力方面,主機板內建8組SATA 6Gbps插槽,以及M.2 2280與M.2 22110插槽各一。其中,M.2 SSD可以做 RAID,甚至可以跟SATA SSD做RAID。又或者可以搭配AMD的StoreMI來當成快取加速碟,以加速磁碟存取速度。 在USB方面,提供4組USB 3.2 Gen 1埠 (藍色),以及高達7組USB 3.2 Gen 2埠(紅色)與1組USB 3.2 Gen 2 Type-C埠,要是不夠用的話,主機板上也內建一組USB 3.2 Gen.2與USB 2.0的內插頭,可連接到前面板,額外提供4組USB 3.2 Gen.1埠、1組USB 3.2 Gen.1埠,以及4組USB 2.0埠,讓玩家可以盡情連接各項USB裝置。至於機殼前面版的重置鈕、電源鈕,以及HDD燈號指示燈的連接線部份,透過其Q-Connector即可輕鬆區分所有前面板的纜線,讓安裝上更加容易。 在主機板晶片組的散熱設計方面,則是配置了造型鋼鐵裝甲,採一體式造型,包辦了整個M.2插槽與晶片組區,在X570晶片組上方配置了一組小型風扇,以快速將這些發熱源的廢熱帶走。因此就算您安裝了無散熱片的M.2 SSD,其設計能夠將SSD上的熱源快速帶走,讓資料存取不降速。 至於網路方面,除了內建Intel I211AT GbE有線網路外,C8F另提供Aquantia AQC-111 5GbE晶片,提供5倍的傳輸效能,且只要使用一般CAT 5e的網路線即可。至於在無線網路方面,則直接內建Intel Wi-Fi 6 AX200晶片,搭配隨附2T2R天線,其2.4GHz頻段提供574Mbps的傳輸速度,而5GHz (160Hz)頻段則提供到高達2.4Gbps的最大速度,同時也支援藍牙5.0標準。 為發掘C8F的多元應用特色,本文將針對應用方面進行介紹,包括散熱方面、超頻方面、燈效方面,以及其他特殊功能,皆會一一介紹。至於C8F的開箱與評測細節,請參考「」一文。 這次C8F主機板的VRM區,採用與EK公司合作的CrossChill EK III模組,其利用空氣和水來散熱,搭配經過重新設計的散熱通道,可配置更寬的銅片,提升其表面積,其銅製水道可快速將MOSFET元件的溫度帶走,降低29.3℃,讓系統持續穩定運作。至於CPU與其他主要發熱元件(如顯示卡),則同樣提供各種Water-Cooling Friendly (水冷散熱友善)的安裝空間與必備的風扇或泵浦的插座,且主機板提供了多重溫度來源、水泵+、4針腳 PWM/DC風扇、智慧防護、ROG水冷散熱區域、AIO Pump等等插座或是監測功能,讓讓玩家們即時監控其運作狀態,以安心的使用各式DIY水冷套件,或是一體式水冷套件。 為實際測試安裝方便度,這次我們選擇了ROG Ryuo 240一體式CPU水冷散熱器來進行示範,這款ROG Ryuo 240搭載了1.77吋全彩LiveDash OLED,並具備Aura Sync RGB燈效及2組ROG 240mm散熱風扇。外型採用NCVM塗層泵蓋,以及強化套管,不僅美觀也更加耐用,加上能與ROG系列主機板完美搭配,通吃Intel與AMD平台,因此適合拿來當超頻專用水冷散熱器。 以下就為ROG Ryuo 240進行簡單開箱! 基本上,一體式CPU水冷散熱器的安裝方式非常簡單,除了上述的安裝步驟之外,在裝入機殼時,只要再將散熱排固定在機殼上方即可。 為讓超頻更加方便與容易,C8F主機板配備有史以來最全面的散熱選項,提供了各種Overlocking Friendly (超頻友善)的設計,從主機板的各種硬體模式切換開關/接頭,搭配BIOS的專業級設定項目,以滿足風冷(Air-Cooling)/水冷(Water-Cooling)/液態氮(LN2 Cooling)等各式超頻環境的需求。BIOS提供8組設定Profile的儲存與載入功能,能幫助玩家將BIOS設定值先存檔起來,以便後續載入使用。玩家可以透過Advanced Mode 來進行各種專業的設定值調整,透過細部的設定來釋放出CPU與記憶體的效能。當然對於一般入門超頻玩家而言,也使用Ez Mode的一鍵超頻,或是透過AI Suite 3的自動超頻工具,來幫助玩家們輕鬆超頻。 先介紹Ai Suite 3軟體工具集,該軟體提供各種好用工具,其中的Dual Intelligent Processors 5軟體,可幫助使用者來對系統運作調整到最佳化,讓使用者輕鬆設定成性能模式或節省功耗模式。此外,其厲害的地方就是能為使用者進行階段式超頻,透過其5-Way Optimization (5-Way全方位優化)功能,以TPU/EPU/Fan Xpert 4/Digital+電源控制、Turbo Code應用程式,讓電腦能在最發揮能源效率的狀態下,釋放出電腦整體效能。啟用時,系統即會先以時脈逐漸增加並搭配壓力測試,來測試出您電腦的最高超頻上限,同時系統也要求能維持在穩定運作的狀態,讓玩家們輕鬆超頻。以下就實際透過畫面來介紹自動超頻功能。 Ai Suite 3軟體的Auto Tuning功能,適用於ROG全系列主機板,其會發揮出TPU、Fan Xpert 4、DIGI+ Power Control等特色,並搭配Turbo App (可以設定哪些應用程式在高速下運作),搭配EPU亦可算出CPU功耗與節省的功耗,讓您的電腦能在最佳的運作時脈下,同時兼顧系統穩定,以及能源達到最佳利用率,值得玩家們第一次安裝好電腦時,來為系統進行自動優化。當然,若自動超頻過程若是當機、開機不成功或是導致系統不穩的話,電腦會在下次開機時自動恢復到先前的時脈狀態,讓使用者不用擔心電腦會搞壞。 以上就是ASUS Ai Suite 3軟體集裡面的自動超頻功能,可幫助初學玩家們自動提升效能的應用之一。此外該軟體還有不少好用功能,包含系統資訊檢視、自動更新,還有PC Cleaner可以掃描Windows的垃圾檔案並清除掉,以騰出更多硬碟可使用空間來裝更多遊戲!這些都值得玩家們試試! 除了透過Ai Suite 3這種步進式超頻之外,玩家也可以直接透過BIOS裡面的Ez System Tuning簡易系統調校功能,來為電腦進行超頻。華碩ROG系列主機板的BIOS,皆提供Ez Mode和Advanced Mode兩種模式。以Advanced Mode來說,是進階使用者最常用到的部份,至於Ez Mode則是針對初學者所設計,採用一目了然的親和介面,該畫面可看到各種硬體資訊與風扇/電壓狀態、開機順序,以及還會顯示CPU FAN的運作模式,使用者可以進一步去調控風扇的Profile。 在Ez Mode下,按下F11鈕即可進入Ez Tuning Wizard (調校精靈),該功能可以針對不同使用情境、散熱系統,來進行系超頻幅度評估,以調整成多少%的系統超頻。這部份主要是參考您所使用的散熱系統來做決定的。其提供盒裝風扇、塔扇、水冷等選項,可以超頻CPU約5%、8%、11%的幅度,DRAM則是固定3%的幅度,此功能讓不太懂超頻的玩家,也能根據所使用的散熱系統來進行系統微幅超頻。 以下就透過一步一步的介紹,來說明Ez Mode調校精靈的超頻使用方法。 不管是使用風冷或是水冷的散熱方式,透過C8F的優異超頻調校程式,即可分別達到9%與11%的超頻幅度。以下就來看看簡單的跑分結果吧! 燈效對於電競電腦來說,可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不僅可以展現個人的風格,其同步燈效功能也能讓各式周邊一起動起來!譜出一曲動人的光舞詩章。這部份,C8F主機板就非常適合將所有ROG相關元件湊在一起,除了主機板內建的RGB燈效之外,還能支援CPU散熱器、記憶體、顯示卡、系統散熱風扇、點綴燈條…等機殼內元件的燈效同步,以及機殼外圍的鍵盤、滑鼠、滑鼠墊…等各式周邊的燈效同步!透過的AURA程式,即可將所有支援的硬體全部串起來,並同步發出設定好的燈效模式,讓您的電腦看起來就是跟別人不一樣! 除了燈效模式之外,值得注意的就是AURA也支援其他燈效環境,例如可以支援HUE彩色燈泡的燈效設定,只要在相同區網內偵測到Hue Bridge,即可讓家裡的燈泡加入燈效調整,讓電腦燈效與室內光氛一起舞動!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一個In Game Effects的功能,開啟後只要執行支援的遊戲 (目前已知「Call of Duty: Black Ops 4決勝時刻:黑色行動4」與Tropico 6「總統萬歲6」遊戲有支援,未來還會增加…),燈效的變化就會跟著遊戲的場景走。例如進入場景,或是打鬥中場景,燈色與燈效都會跟著遊戲變化,讓您的RGB燈效不再只有點綴而已,還能融入遊戲,做不同的燈效反應!讓遊戲更加具有樂趣! 若覺得內建的燈效看膩了,玩家們也可以透過AURA Creator這套程式,來設計屬於自己的燈譜。例如前幾十秒的燈效是什麼、後幾十秒的燈效是什麼,還可以一次拉進多個裝置,來設計不同的燈效,以譜出玩家獨一無二的燈光舞動效果,增添更多樂趣! 除了上述的彩色燈效之外,由於C8F內建1.3吋單色LiveDash OLED (另外像是ROG Ryuo 240也內建1.77吋彩色LiveDash OLED),可在開機過程中顯示Q Code錯誤碼,亦可在開機成功進入作業系統後,拿來顯示其他資訊(例如顯示CPU溫度、風扇轉速,或是各式動畫效果等等),讓電腦更加生動有趣! 以下就簡單介紹LiveDash OLED的應用。 除了上述介紹的水冷、超頻、燈效之外,C8F還提供多種具備友善設計的軟體工具,幫助玩家們進一步釋放電腦的效能。以下就一一簡介這些軟體工具的功能。 ● RAMCache III:此工具就是透過劃分出部份系統記憶體,來當成HDD、SSD (SATA或M.2 NVMe)、USB儲存裝置的快取記憶體,當系統在做密集性的讀寫時,便可先記憶體取出或寫入,加快整個系統的存取效率。尤其繁複存取的應用程式、遊戲或資料,RAMCache加速效果會更加明顯。 ● GameFirst V:此為ROG的獨有工具,為網路流量和連線做到最佳化。軟體提供視覺化的介面,玩家可以透過將遊戲或重要應用程式的網路存取權提升到最高,以便在多個程式同時存取網路時,得到更快速且無延遲的線上遊戲體驗。除有線外,此軟體也能選擇最佳的Wi-Fi通道,以提高穩定性和減少干擾,同時可監控佔用頻寬的應用程式 ● 更沉浸的音效品質:主機板內建SupremeFX S1220編解碼器,再搭配Sonic Studio III與 Sonic Studio Virtual Mixer軟體,可輸出專業高品質的音訊檔案。Sonic Studio支援HRTF (頭部相關傳輸功能)相關的真實方位音效,搭配耳機即可投放出沉浸式的聽覺環境,並可根據個人喜好或耳機特性來定製其聲學,以便讓玩家們在遊戲中更能輕鬆聽聲辨位,並及時做好反擊以贏得勝利!此外,全新Sonic Studio Link鈕只要按一下,即可將Sonic Studio音效效果套用到所有播放裝置上,以享有絕美音效。至於Sonic Radar III「看聲辨位」功能也同樣支援! 在其他工具方面,值得一提的是ASUS光碟內,還附有防毒軟體,提供完整一年份,因此千萬別忘了拿來安裝喔!而在AMD主機板所提供的軟體方面,除了必要的驅動程式之外,其提供的StoreMI軟體,可以將快速儲存裝置(如高速SSD)規劃成快取碟,搭配其他高容量儲存(如慢速HDD)時,可以加快其載入或寫入效率,讓遊戲能更快載入。此軟體跟上述RAMCache III功能類似,只是這套是改在儲存裝置上劃分。另外像是RAIDXpert2工具,即可針對NVMe SSD或SATA SSD來劃分出RAID磁碟陣列,讓硬碟存取效能與安全性同時提升!這些工具都值得玩家們親自測試! 透過上述的介紹,可以了解華碩ROG家族對於頂級玩家們細心打造的精品,是如此的用心與創新!以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這張主機板為例,就能看到許多與眾不同的設計,包括差動感測電路、全板的鋼鐵護甲,搭配獨特的I/O盾甲,並內建CrossChill EK III水冷散熱系統,以及鏡面面板與獨特的OLED顯示幕,讓整張主機板擁有低調時尚的品味,卻不失應有的高效能姿態,可說是華碩將其創新技術與黑科技的結合,發揮得更淋漓盡致。 此外,C8F擁有各種DIY Friendly的設計,包含水冷、超頻、燈效、各式有用工具,都採用親和性設計,提供容易組裝、容易超頻的特色,再加上高度的燈效同步與客製化能力,讓使用者在組裝高階頂級電競桌機時,不僅能夠釋放出電腦的高效能,同時也能展現玩家們的獨特電競風格。 整體而言,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 擁有卓越的散熱效能,搭配玩家導向的多種功能,是玩家們在組裝新世代高效能電競電腦的完美選擇。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
技嘉AORUS CV27F電競螢幕開「掛」實測開箱,1500R FHD曲面螢幕加1毫秒搭165Hz給好給滿!
技嘉旗下電競品牌AORUS在電競螢幕這塊,自從今年年初推出全球首款戰術型電競螢幕AD27QD以後,以其「開掛功能」和優秀的效能品質,瞬間在全球獲得「戰術型螢幕代表」的頭銜,該螢幕同時也因為極具C/P值的價錢(當時建議售價19,990元),在市場上成為注目焦點之一。下半年,AORUS再接再厲,接連推出三款全新的戰術型螢幕,分別是主打240Hz、0.5毫秒反應時間的KD25F,主打2K解析度搭165Hz螢幕更新率以及HDR 8Bits色彩呈現的CV27Q,最後則是主打1500R沉浸級曲面以及165Hz搭配1毫秒反應時間的CV27F,各有其不同的定位,但都有著戰術型螢幕的稱號。 這次小編要介紹的就是第三款CV27F這台電競螢幕,這次AORUS在外型上其實有些微維持了先前AD27QD的外型設計語言,當時的設計語言是所謂的「鋼鐵羽翼」,這樣的設計理念在這次的CV27F電競螢幕背面也可以隱約看到,不過比較特別的是相對來說沒有這麼高調,CV27F走的是相對低調的路線,背面的無段式腳架上雖然也同樣可以看到AORUS老鷹頭商標,不過兩側的羽翼設計沒有像先前的這麼外放,顯然AORUS針對這塊有做內斂的設計,同時在螢幕背面下半部使用了象徵精品氣息的髮絲紋設計,質感暴增。 既然說到無段式腳架的部分,就來快速講解一下這個符合人體工學設計的腳架吧!其實在先前的AD27QD時期小編就滿喜歡AORUS這樣的設計的,不過當時的支架上方有把手設計,單手提取時更加容易些,雖然這次的CV27F取消了這方面的設計,不過整理來說依然提供左右旋轉20度的範圍、垂直移動最高可提高130mm、至於螢幕上下調整部分則是提供向下5度向上21度的調整幅度,整體來說客製化調整能力還是不錯。 螢幕是這次CV27F帶來的最大效果提升,其實現階段來說,曲面電競螢幕已逐漸成為玩家選購螢幕的考量之一,其優點在於優秀的沉浸感,以及可以減少螢幕反光、減輕眼睛疲勞的可能。在此之前曲面螢幕之所以並未興起主因在於價格較貴,但在技術成熟以後,多數曲面電競螢幕已經可以和一般平面電競螢幕價格差不多了。 在介紹CV27F以前,先快速了解一下,曲面曲度主要有1800R和1500R兩種,前者是目前市場上曲面螢幕的主流規格,後者則是新興的曲面選項,數字越小代表弧度越彎,以1800R為例,代表它的曲度是以一個半徑長度1800 mm的圓弧來製作的,如果是1500R的話,就代表是以半徑1500 mm的圓弧來製作。CV27F所採用的規格便是目前新興的1500R選項,並且搭配FHD 1920x1080的解析度。 色彩表現方面,CV27F採用的是原生8-bit的VA面板,VA面板的特色就是其對比最高,尤其在黑色的呈現上,更是三種面板中的佼佼者,因此,能夠在看電影或是黑暗場景的遊戲畫面內,讓整體的視覺畫面對比表現上更加明顯。再者,CV27F同時也獲得DCI-P3 90%廣色域認證。另外,在色彩呈現部分也支援HDR高動態範圍成像,玩家如果是玩有支援HDR的遊戲的話,在遊戲中選擇開啟時螢幕就會支援該視覺效果囉!在色彩呈現的部分CV27F表現不錯,小編在測試期間不管是玩3A級的角色扮演類遊戲,還是玩FPS射擊遊戲都綽綽有餘。 什麼?你會說VA面板居然拿來玩射擊遊戲?!雖然傳統上VA面板和IPS面板因為反應時間相對來說較慢的關係,使得熱愛射擊遊戲的玩家走向TN面板的懷抱,但其實現階段採用新的VA面板的電競螢幕,大部分都已經提供高畫面更新率和低反應時間作為輔助,讓射擊遊戲玩家可以不必因為追求快速的反應速度捨棄畫質。 CV27F這次採用的是165Hz螢幕更新率,搭配1毫秒反應時間,這在VA面板來說算是這一兩年來才比較新推出的技術規格,在此之前其實VA面板電競螢幕大多數都是提供144Hz搭配3ms甚至4ms反應時間的速度,因此CV27F這次導入這樣的高標是很不錯的水準了。 CV27F支援AMD FreeSync 2技術,可以大幅減少螢幕畫面撕裂的可能,當使用AMD陣營顯示卡時可以獲得最佳的效果,另外,目前CV27F可以直接開啟G-Sync相容功能,不過NVIDIA官網尚未更新這項資訊。不過,即便玩家是使用NVIDIA陣營顯示卡,也會顯示支援G-Sync,這點在NVIDIA正式解禁G-Sync相容規範以後,確實為玩家帶來極大好處。 身為一個稱職的電競螢幕,除了要提供必要的影像輸出入埠以外,額外的彈性功能也是必須的。CV27F除了搭載兩組HDMI和一組DisplayPort以外,同時也提供耳機麥克風孔、和電腦相連的USB Type-B連接埠,同時還有兩組USB 3.0連接埠供額外的彈性使用。 電競不可少的元素:RGB,小編前文有說過CV27F走的是低調的路線,因此全螢幕僅在背面的雙翼部分有提供RGB燈效輔助,借助AORUS自己的RGB Fusion跨平台軟體,玩家能夠通過直觀的操作界面和自定義的功能,打造專屬個性化的電競氛圍,對於喜歡設計環境燈光效果的玩家來說,可以最大化展現個人風格。 RGB Fusion 2.0軟體除了提供多種色彩供玩家選擇以外,也提供許多燈效模式可以讓玩家自行設計,另外,如果玩家還有使用其他AORUS的產品並且支援RGB Fusion燈效的話,也可以設計其他裝置的燈光效果,強化整體的視覺效果。 重頭戲來了!AORUS家電競螢幕最大的特色就是提供超多種有如開掛般存在的功能,而且據小編在AD27QD發表現場聽官方解釋的說法來看,這些功能都是直接建立在螢幕的韌體上,也就是說即便玩的遊戲本身有開防作弊機制,但該軟體也是抓不到這些功能的喔! 不過這邊要澄清一下,其實不管是先前的AD27QD還是這次的CV27F兩款戰術電競螢幕,它們所提供的功能絕對不是像自動瞄準、加速這類的作弊功能,而是提供像是準心輔助、黑平衡調節、槍枝穩定等FPS遊戲常見的輔助功能,另外針對電腦本身硬體的即時參數,也有提供AORUS Dashboard儀錶板功能,讓玩家可以快速瀏覽重要的硬體訊息,像是CPU電壓、運作時脈、溫度、使用率、風扇轉速等等。另外,其他Game Assisst相關輔助功能方面還有提供像是定時器、倒數計時、或是多螢幕對齊等等,這些都是為了讓玩家在玩遊戲時,能夠進一步強化遊戲體驗的額外功能,同時這些功能也是目前市面上電競螢幕非常少見、但卻實用的功能。玩家可能會覺得:「拜託~專業玩家和正式比賽才不需要這些~」確實確實,不過也並不是每位玩家都要玩到這麼專業,又或者不是每個玩家都是專業電競選手,但每個人都希望能在某種程度上提高自己的遊戲體驗,也許CV27F就在這方面滿足了它們的需求。 上述的所有功能都可以直接藉由螢幕下方的OSD搖桿控制,不過如果是玩RPG慢節奏遊戲時,藉由搖桿控制還算方便,但如果是在玩快節奏的槍戰遊戲時,OSD控制就會有些跟不上腳步,所幸AORUS也提供OSD Sidekick軟體,讓玩家可以直接藉由鍵盤滑鼠操作,只要將隨附的USB Type-A轉USB Type-B轉接線接上電腦以後,就可以藉由鍵盤和滑鼠的預先組合鍵快速控制對應功能,調整螢幕的參數設定。 CV27F同樣延續先前機種頗受歡迎的特色功能之一:內建ANC降噪,一般來說玩家如果要享有ANC主動式降噪技術時,需要專門的電競耳機或高階耳機才能做到,但CV27F卻可以藉由AORUS的硬體設定,直接讓玩家即便是插上一般3.5mm耳機,也可以直接藉由軟體開啟ANC降噪功能,讓玩家在和隊友組隊時,再也不用聽到對方耳機傳來的其他不必要噪音囉! 這次AORUS CV27F曲面電競螢幕可以說是給的很誠心,27吋8 bit VA 1500R曲面、FHD解析度搭165Hz螢幕更新率和1毫秒反應時間,再加上DCI-P3 90%和HDR支援,以及FreeSync 2 HDR技術,CV27F等於是在FHD等級下給滿高規格,如果熟知螢幕規格的玩家就可以理解,這樣的規格在這樣的價錢實在是佛心來著。 這一兩年因為高階電競顯示卡的效能大幅提升,使得電競玩家對於螢幕解析度的要求從傳統的FHD提高到2K解析度(2560 x 1440),也因此各家螢幕廠商也紛紛開始朝這塊市場發展,雖然仍然有在針對FHD解析度市場著墨,但多數無法像CV27F這樣給好給滿,以目前AORUS CV27F市價約17,990元台幣的價格來說,算是非常具有C/P值得選擇。 再加上AORUS近期正在推促銷活動,只要在9/1~9/30期間,購買指定的AORUS電競螢幕,前往官網登錄就會送限量好禮,像是電競鍵盤和電競滑鼠,好康大家快搶阿!。 廠商名稱:GIGABYTE -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79-800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Monitor/顯示器/電競螢幕/投影機/電視機/螢幕架】: →更多的【PCDIY! VGA/顯示卡/電競顯示卡】: →更多的【PCDIY! 八卦情報】: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賣場情報】:
-
1440p遊戲甜蜜點完全掌握!ROG STRIX RX 5700 XT O8G Gaming開箱實測:外型、散熱、效能三項制霸
AMD陣營七月份丟出震撼彈,使得相關的處理器、主機板以及顯示卡等產品類別,全面導入7 nm製程技術,大幅強化各產品本身的效能表現,同時在對外輸出入介面部分也採用全新的PCIe 4.0傳輸介面,使得像是SSD固態硬碟這樣的產品,其傳輸效率比前代更加精進,堪稱AMD史上最香時刻也無誤! 因應這一波7 nm浪潮,眾多板卡廠商也相繼針對自家產品線推出對應的產品類別,其中,ROG玩家共和國旗下專攻主流電競的「ROG STRIX」,除了先前曾介紹過的X570系列主機板以外,在顯示卡產品線中,則是有最新的ROG STRIX RX 5700 XT O8G Gaming顯示卡以及RX 5700版本、另外還有主打入門電競的ASUS TUF Gaming X3 Radeon RX 5700 XT和RX 5700兩張顯示卡,以及雙風扇版本的ASUS Dual Radeon RX 5700 EVO,總計共有五張RX 5700系列顯示卡上市,全數都採用AMD最新的7 nm RDNA架構。小編這次收到的ROG STRIX RX 5700 XT O8G Gaming(下稱ROG RX 5700 XT)就定位上來說可以說是其中最高階的一款,主流目標客群鎖定在1440p解析度電競玩家,讓玩家在玩高畫質遊戲時,也可以享有高效能表現。 ROG的產品外盒一向保持著一貫的設計風格,外盒上除了有顯示卡本身的彩圖以外,另外也還有說明這次顯示卡強調的幾項特色功能,像是支援ASUS Aura Sync燈效技術、搭載8GB GDDR6記憶體,以及採用PICe 4.0技術等等,另外,ROG STRIX顯示卡系列產品如果是掛名「O8G Gaming」的話,代表的除了是具備8GB記憶體以外,同時也是代表「OC」預先超頻,勢必會為玩家帶來更高效能的遊戲表現! 其實ROG家的電競顯示卡一直有一種低調的霸氣風格,ROG RX 5700 XT也不例外,外型上採用低調的鐵灰色主色系,但在風扇保護蓋上有做了許多特殊的燈條線條設計,稜角分明的風格顯得非常硬派有形,但卻同時給人十分堅固的形象。「圖騰風」設計是近年來ROG旗下產品愛用的形象設計,隱藏在保護蓋以及顯示卡上方,低調、不過分張揚的設計是這次ROG RX 5700 XT給人的第一印象。 低調的設計元素也可以在風扇的設計上發現,就外型上來說,RX 5700 XT本身是三風扇的設計,採用ROG的軸向式風扇,扇葉本身無多餘的視覺效果,但在周圍的密封環搭配下,給人非常簡潔有力的感覺。不過可別以為這樣的設計僅是視覺效果,全新的軸向式風扇是ROG專為旗下新世代高階電競顯示卡所設計,它們本身使用了比傳統風扇更小的風扇殼,但容納更長的扇葉,搭配最外層環形密封環的輔助下,可以藉此提高向下的風壓,向下風壓加強代表的是內部的散熱效果得以因此獲得提升,讓顯示卡本身在性能、速率以及功率上都同步增強。 為了讓玩家們能夠快速了解ROG針對RX 5700 XT內部的設計,小編也將顯示卡組成拆開,帶領玩家一同窺探ROG RX 5700 XT內部各方面的設計吧! ROG RX 5700 XT針對顯示卡整體的溫度管控有做滿多的支援處理,包含像是基本的三風扇設計、軸向式風扇、以及六根散熱管和大面積MaxContact技術,再再都是為了確保內部的Navi 10晶片可以完全發揮穩定效能,但在穩定效能的同時也控管顯示卡本身的溫度,以便延長使用期限。小編為了實際測試散熱的效果,也使用FurMark進行燒機測試。起初顯示卡在待命時溫度在44度,連續在4K高壓環境下運行約30分鐘後,最高溫度來到90度,相較於AMD官方對應的RX 5700 XT公版卡,在燒機後約10分鐘就直接來到近100度的溫度來說,ROG RX 5700 XT已經是控管的非常不錯了!可見其內部所有支隊散熱的設計確實能帶來一定幫助。 ROG在其RX 5700 XT設計上採用的極致工藝可不只前文提到的超合金電源技術II和MaxContact技術,這次在整張顯示卡的製造過程中也有突破業界標準的自動化製成輔助。傳統上採用人為操作組裝設計的產品,或多或少都會有操作不慎導致良率不高的問題,若廠商能夠在產品出廠或製造時即時發現倒無妨,最怕的就是交到消費者手上以後,才發現自己倒楣的買到「機王」、「卡王」等不良品,要再做後續的換機、換卡,抑或是維修的問題。ROG為了解決玩家這個困擾,採用全自動製程技術(ASUS AUTO-EXTREME),打造航太等級的自動化製程,ROG讓顯示卡內部所有焊接工程一次完成,包含超合金電源技術元件的安裝、Navi 10晶片焊接、MaxContact散熱片設計等等,全部都交由精密儀器全程自動化處理,能減少元件在製造過程中的熱應變以避免使用有害的清潔化學物,這對於環境保育方面可以帶來很大的幫助,再者,也能降低製造過程中的消耗並且提高產品的可靠性,在產品製造上能大幅提高良率。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50&v=DIpHYVDrGrc ▲ROG官方全自動製程極致工藝介紹片。 接下來來看看效能表現的部分囉!快速說明一下硬體規格,ROG RX 5700 XT內部搭載的是AMD Navi 10晶片,採用7nm製程,搭配PCIe 4.0 x16介面,串流處理器共有2560顆,官方建議至少使用600W的電源供應器以便穩定輸出效能。時脈部分共有兩種模式,一是電競模式,該模式下基礎時脈為1770 MHz、最高動態時脈可達到2010 MHz;第二種模式則是超頻模式,基礎時脈在1840 MHz、最高動態時脈則是可以達到2035 MHz,足夠應付市面上高效能需求遊戲,甚至可以輕鬆在2560 x 1440解析度下輕鬆遊玩。記憶體方面搭載8GB GDDR6,其時脈為14 Gbps,採256-bit介面。輸出部分,最高可支援到8K (7680 x 4320)解析度,或者可同時最高輸出6組外接螢幕,使用彈性非常足夠。 CPU:AMD Ryzen 7 3800X Motherboard:ROG X570 Crosshair VIII Hero SSD:Corsair MP600 Gen 4 SSD 2TB RAM:XPG Spectrix D60G DDR4-3600 8GB x2 OS:Windows 10 1903 實際遊戲表現部分,小編找了常見的測試遊戲作為代表,包含《虹彩六號》、《刺客教條 奧德賽》、《古墓奇兵 暗影》、《全境封鎖2》以及《極地戰嚎 破曉》,所有遊戲都是以遊戲內的最高畫質測試,並且分別在1920 x 1080、2560 x 1440、3840 x 2160解析度下運作。 從測試中可以發現,ROG RX 5700 XT要在常見1920 x 1080 FHD解析度下運行任何遊戲都是毫無問題的,平均都可以有破百的FPS數值,就連對於硬體要求非常高的《刺客教條 奧德賽》也有66 FPS的表現,效能表現非常優秀。再來當解析度拉高到2560 x 1440 2K解析度以後,幾乎所有遊戲也都還有60 FPS以上的水準,《虹彩六號》因遊戲畫面本身要求不高、加上最佳化處理優秀的關係,使其即便在2K解析度下,也還有破200 FPS的超高水準,而《刺客教條 奧德賽》平均數值雖然來到54 FPS,但只要稍做畫質調整,要維持在60 FPS的穩定度也不是問題。由此就已經可以見ROG RX 5700 XT已經可以說是完美掌握了1440p效能表現的水平。 最後再來看看將解析度拉高至3840 x 2160解析度時的效果,這時候就可以看到《虹彩六號》極佳的最佳化,使其都還有破百的FPS表現,其他遊戲方面則是大多都還有破30 FPS的表現,《極地戰嚎 破曉》也還有近60 FPS的數值,整體來說效能表現已經非常優秀了,ROG RX 5700 XT的效能表現玩家不用擔心。 有了硬體上的高效能輔助,軟體和設計上提升玩家體驗的效果當然也不可少,ROG針對這點,提供多種不同的設計供玩家使用。首先在視覺效果上,華碩自家經典的Aura Sync燈效技術完整支援,可透過獨立的RGB燈效軟體操作,並且可以和其他同樣支援Aura Sync燈效的硬體設備同步燈效,讓整體的視覺效果更加優秀。另外,如果是喜歡追求低調視覺感的玩家,ROG也有顧到你喔!這次特別增設了一顆名為「隱形模式」的LED燈效按鍵,位於顯示卡背面,玩家如果不希望RGB燈效展示的話,只要按下按鈕就能一鍵開關。 另外,視覺體驗方面,ROG RX 5700 XT當然也支援AMD FreeSync技術,只要在對應的螢幕上使用,就可以體驗到無撕裂感的流暢畫面,不只玩遊戲可以更加爽快,如果玩家習慣長時間玩遊戲的話,有「Sync」技術的螢幕,小編認為對眼睛的疲勞感比較不明顯,較不容易有不適感。 看完了硬體方面的輔助,來看軟體層面吧!首先針對效能表現的部分,玩家可以直接透過獨立的GPU Tweak II軟體進行調整,該軟體除了可以讓玩家查看當前的顯示卡時脈、使用率和溫度以外,也可以對顯示卡進行一鍵優化,快速找到顯示卡的最佳效能設定。另外,因應不同的工作或遊戲環境,ROG快速的提供三種模式供玩家切換,分別是「超頻模式」、「遊戲模式」以及「靜音模式」,同時也可以自行設置,玩家客製化彈性優秀。除了直接的設質展示以外,介面左側還會有即時的GPU頻率、顯存頻率、溫度等即時線性圖供玩家查看,快速又方便。 另外,既然是AMD的顯示卡就一定支援AMD Radeon Arenalin軟體,提供多種工具讓使用者自訂遊戲中的視覺效果、錄製遊戲過程、調校效能、更新驅動程式等。新的軟體版本中也包含Radeon Anti-Lag這個設定功能,它可以減少輸入的延遲,以便提升遊戲反應時間,強化玩家的遊戲體驗。 總結來說,ROG RX 5700 XT顯示卡在外型上有著ROG家產品一貫的高階氣息,但正面深藏不漏的低調質感也是一絕,顯示卡後方的ROG信仰之眼則是最大化加強了產品信仰,而在內部的硬體效能表現上,在各方便都獲得了不錯的成績,實際以遊戲進行測試,時下多款熱門遊戲都可以在2560x1440解析度下輕鬆暢玩,1440p效能制霸確實不是說說而已。另外,在軟體體驗方面,則是有自己的ROG Tweak II進行效能上的輔助,在視覺方面則是有Aura Sync燈效加強,裡外兼施下,不只外觀深得人心,內部的效能表現也是非常不錯。隨著目前高階遊戲的畫質都已經拉高到1440p解析度以上後,ROG RX 5700 XT在這一新潮流下,也成為玩家在購買新顯示卡以前,一個不錯的選擇。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
- PHILIPS 276E8VJSB/96顯示器實機開箱, 史上最超值27吋4K級IPS面板極細窄邊框螢幕!